原创: 李丽敏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俗语也说谚语,是一种通俗且广泛地在群众中流传的比较定形的语句,简练而又富有形象感。同时反映着一定地域、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和人生哲理及愿望。通常用简单的语句表达深刻的道理和意义。俗语在民间形成,是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民间口语,语音是地道的方言音韵。
泉州俗语的地域特点
泉州俗语涉及的内容是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但都具有泉州地域的特色。
【徛咧亲像东西塔,倒咧亲像洛阳桥】
这句俗语是泉州人常用的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男孩的高大勇壮,又有担当。泉州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诗:“立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不仅是描景,也是抒情立志,做人要像东西塔一样刚正磊落,像洛阳桥一样正直不曲。俗语是名句的演化,并成为泉州人的口头俗语。东西塔唐代始建,原为九层木塔(885年),北宋年间改为十三层(1017年),百余年后被火烧改为砖塔,宝庆三年又遭火劫。石塔是在南宋(1228—1250年)历经22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头仿木楼阁式石塔。具有超凡的防震、抗震作用,它是泉州的标记性石建筑。洛阳桥也是石头建成的,是重要的海丝文物,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拳头、烧酒、曲】
泉州人休闲时消遣的三项事,“拳头”即南少林拳,亦即“五祖拳”:是南拳流派之一。综合了白鹤拳、行者拳、达尊拳、罗汉拳、太祖拳五种拳派的技法,会行拳头的人身体都很健康。现在随着中国人漂洋过海的足迹,都已经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烧酒”即白酒,泛指喝酒猜拳,喝酒猜拳是很热闹的,拳令又富有地方方言特色,泉州近几年经常举办“拳王赛”。“曲”指“南音”,是百好技术网代传唱的乡音,是最古老最优秀的乐种,也是泉州人生活的自然所需。
【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蛇】
豆干、菜脯、蛇(是普通话的海蜇),都是过去泉州人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小菜肴。而“六工尺”,是泉州南音的谱字,泉州弦管工尺谱五声音阶用做乐谱上的记音符号,是唱名。俗语比喻有的人很呆板,没半点创新的精神。说明南音在民间中广泛普及。
【共张公舀酒请张公】
在泉州,南少林、南音、南戏,也简称“三南”。“南戏”即泉腔南戏,专家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由于戏曲的传演,有很多俗语流传。“共张公舀酒请张公”,出自泉腔南戏古剧目《朱买臣》中,朱买臣做官回来,赵氏被休后落泊,想要托张公为其说合。意谓无本又要获利。朱买臣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汉代的人,古剧表述的是夫妻的矛盾。
【苏秦拜祖,周氏提古】
这是南戏剧目《苏秦》的故事。苏秦及第归家拜祖,故意先不认妻,让周氏受委屈而提起往事唱出《当初贫》,诉出心中的苦衷,从中让他的父母认识到对待两个儿子不能嫌贫爱富。
【蒙正家贿大】
“家贿”一词来自古汉语留存,俗写“家伙”,是家财产业。吕蒙正原是个什么都没有的穷秀才。俗语讽人家产很少。
【生着生咧苏杭二州,死着死咧福建泉州】
苏州、杭州是个景色秀丽的繁华之地,令人向往。而泉州一带的殡葬仪式都非常的隆重,让人死了也风风光光的。
【若无钱苏州较萧咱厝】
在生活中如果没钱,什么事都不好办。谚语中的“萧”,在这里是萧条的意思。没有钱即使到了最热闹的苏州,也会觉得冷清没意思。还有“无钱虱母规裤头”。在过去,人们都将钱贯或钱包结在裤头上。“虱母”即虱子,在这里也比喻麻烦的事情,或是需要花钱的世俗事。
【目眉毛无浆饮,会捾葭[ka1] 苴[ts 5]帕骨】
“饮[am3]”,米汤,古汉语。“浆饮”,就是先将衣物漂洗干净,再用米汤水或者淀粉水浆洗。这样洗出来的衣物清洁,尤其是白色的会显得更加白。只要叠整齐,免过熨斗。“目眉毛无浆饮”,比喻眼睛没睁大看清楚,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捾”,提。“葭苴”,用咸草编织的草袋子,是最环保绿色的,过去都用来装东西的。有了塑料袋,葭苴也就消失,进入博物馆了。
【番薯从头挖,芥菜就头摘】
番薯、芥菜都是人们日常的食材,有两种义,一是办事应循序渐进;二比喻黑发人送白发人是自然规律。俗语就地取材于日常的普通事物。
【大闹热大失礼,小闹热小失礼】
在泉州“闹热”,是普通话的“热闹”,泉州话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语序颠倒。“闹热”,在泉州话也表示“办世事”。意谓大场面的热闹,由于事多考虑欠周全,自然有礼数不到的地方。“小闹热小失礼”,这是相对而言,场面较小的热闹,疏忽失礼较少。
【大来路就大去路,小来路就虬俭度】
“来路”指经济收入;“去路”指钱银的开销。大来路,指赚钱的渠道多,钱来得快就去得快,来得慢就要节约。“虬俭”是节俭。
【西瓜倚大爿】
“大爿好技术网”就是大的一边。中医认为,西瓜既可以助凉也可以助热,主要根据人体情况而定:人体若上火就助热;人体若偏凉就助凉。也喻指势利人见风使舵,不辨是非跟人乱发表意见。
【拍石穑路若卜畜,全靠手艺合目色】
泉州是出产石头工艺品的地方,有石板材、石雕、石材影雕等,都精美绝伦。有的手工艺已是世界非遗项目。这里的手艺,指打石头的工夫,打石师傅用铁锤鏨子打出来的成品。好的师傅手艺好,拍打出来的成品既好看又实用。
“目色”是眼力、目光。“畜”[t‘iak6],泉州人一听就知道是表示“美、好”的意思。称赞一样物品好看、美好、精致,都可以用“畜”。特别对于工艺品艺术品之类,更爱用“畜”来表示。
泉州话数量词俗语的妙用
作为数词,量词,在泉州话也有特殊的词汇。数词后面加量词就是数量词。有关数量词俗语非常多,下面来看数量词俗语的运用。
【一人智呣值两人议】【一人主张呣值两人思量】
“一”俗读[tsit2](禃),是数词,后面加单位名称就是数量词。但有时也省略单位名称,如“一人”,省略“个”字。一个人的智慧、精力总是有限的。人多智慧多,主意多。“呣值”是比不上。这里的“两人”只是相对而言,“两人”也可以指众人。也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思。
【一牛犁不如人心齐】
“一牛”,省略了“头”字。比喻一个人努力拼命(方言用“犁头戴鼎”)地工作,不如发动众人的力量。比喻众人齐心力量大,成事易。
【一人节约三尺布,两人节约一领裤】
过去生活资源比较困难,买布要用布票,大家都讲究勤俭节约。“领”方言作量词用,是普通话的“条”。而“一人爱一项,无人爱相同”,各人的爱好都不同。“一人”、“两人”,都省略了单位名称的“个”字。
【透早一杯茶,赢过百医家】
早晨喝一杯茶对于身体很有好处,“透早”是早晨,早晨喝杯茶对于身体的代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泉州是茶的故乡,很多人都有早上喝茶的习惯。
【一日省一喙,一年省一柜】
闽南人善于勤俭理家,积少成多。一日、一喙(口)、一年、一柜,这句俗语用了四个数量词。过去物质较匮乏,粮食很紧张。老一辈人确实经历过,比如晚餐要煮的米,从中抓一把另外放起来。一个月后就可以省几斤米去赞助缺少粮食定量的亲戚。这句俗语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情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是无法体会的。
【一粒濩(雨)拍死一牙(个)人】
形容雨下得很大。一粒、一牙(个)都是数量词。
【一圆买无一步】
一圆,是一圆钱。比喻疲劳至极,也形容进度极其缓慢。一圆、一步,都是数量词。
【一物一物治,难症偏方医】
事物总是相互制约的。在民间也经常有土办法土偏方,偏方能治大病。还有“一物一物治,说破呣值钱”。人们一旦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解决貌似很大的问题。
【一代勇某,百代勇祖】
遗传因素很重要,“某”,妻子。娶到健康的妻子,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母体的健康,对子女体质的影响可沿续几代人。还有“一代好某,三代好祖”。“好某”,不但指身体好,更重要的指品德修养。为人贤惠,教子有方。子女在良好的氛围里成长,受到好的家教、教育,当然就会比较出色。相反,如果对子女的教育忽略,就是另一种结局,如俗语说“一代贤,两代癫,三代带铁链”。一代出人头地,二代忘乎所以,三代锒铛入狱。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
【一壶金鱼袂堪得一尾丁斑】
“尾”是尾巴的尾,在泉州话作量词用是普通话的“条”。如“一尾鱼”,“一尾蛇”,“一尾虫”,都是用“尾”。一条丁斑鱼可以吃掉一缸金鱼。意思跟“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样。这句俗语有两个数量词“一壶、一尾”。“壶”是养金鱼的金鱼缸,在这里作为量词用。类似俗语“一窟鱼总有一尾丁斑”,“窟”是土窟、水窟(池塘),但这里是作为量词用。一池塘的鱼总有一条作乱的丁斑鱼,也可比喻一个团体里总有一个捣乱的人。
【龙一尾较好猴蚓规畚箕】【猴蚓一畚箕呣值龙一尾】
畚箕是农具,猴蚓(蚯蚓)一畚箕是形容蚯蚓很多。喻指一大堆无用的人,比不上一个有用的人才。而“一牙人九牙尾”,这里的“尾”就不是做量词用,是结尾的意思。一个人的后半生充满许多变数,不要因为一时得意,就忘乎所以。泉州话量词“个”读“牙”。
【一粒田螺九碗汤,九粒田螺泡一水缸】
形容比例失调,讽刺那种无原则的夸大,空洞无物。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是用头一句“一粒田螺九碗汤”,也经常就字面的意思用。煮汤时食料没放多少,而水又放得太多,形容搭配失调。
【偷掠鸡也着一把米,做生理也着一注本】
要办事情都需要有所付出。这里的“一把”是指用手抓的一把米,做生意须要有本钱,“一注”就是“一笔”。
【一摆生,两摆熟,三摆较烂卤肉】
泉州话的量词“摆”是普通话的“回”。这如普通话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熟过头”。一摆的“摆”来源于“来回摆动”的“摆”。
【食一摆亏,学一摆乖】
虽然吃亏,但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年一摆闰,一年赶双春】
农历每三年就有一个闰年,有一年之中两个立春的,有的农历年无立春,这都是由于农历和公历的计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公历的闰年只是多一天,而农历的闰年多了1个月。
【一年赶双春,空田呣免熏】
一年中有两个立春,雨水足,田就不必熏。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有的人由于懒惰,不按季节耕种,结果耽误了农时,错过几天就可能一整年的收成都被耽误了。俗语中的“一时”是指“农时”。
【二一添作五】
来源于数学运算。算盘的珠算口诀“二一添作五”,是1除2等于0.5的意思。泉州话把它借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双方平分,特定指平均分2份。
【一退六二五】
原为珠算旧斤两法的口诀,旧的1斤16两的除法口诀。退,谐音为推,借指将责任推卸掉。比如,这件事本来是他负责的,现在出了事情,他却想“一退六二五”将责任推卸掉。珠算口诀变为日常的俗语来运用。
【一两澜[lu 1],四两福】
“澜”,就是口水、唾液。唾液能杀灭进入口腔的多种细菌,还有修复伤口、促进愈合、防癌等作用。“福”,就是福气,指平安幸福的生活。福气是无形的,从来都没人用称来衡量唾液和福气。“两”是重量单位,俗语生动地运用重量单位“两”来说明津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一斤囝呣值四两翁】
“囝”是儿女,“翁”是丈夫。俗语将丈夫和儿女“称斤算两”来比论。意谓子女再强,都比不上没本事的丈夫。毕竟是结发夫妻,从感情角度来说,还是比儿女更能给予温暖、体贴。“一斤”是旧称十六两,四两是一斤的四分一。“一斤囝”,泛指多子女。而“四两”一词,通常是表示没本事。相反的“两四四”则表示更轻、更无分量。形容有的人做事重的做不来,轻的也不懂得做。
【四两破千斤】
有时“四两”也能发挥大威力。比喻有时解决大问题,只须运用小窍门就能达到目的。这个词来源于太极拳推手,原来是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后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泛指以巧胜拙或者以柔克刚。
【四两曲千斤白】
泉州是个戏曲之乡,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常说的戏谚。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唱曲虽然也很难,但有曲谱又有乐器烘托,唱功练好的演员比较多。而道白要练好是很难的,每一句都得靠演员的设计,而且语音声调运用的技巧也是相当讲究的,所以道白好的演员并不多。用“千斤”来形容“道白”的分量,跟“四两曲”做对比,非常形象生动。
【三双来,六桗去】
“三”,也是泉州人喜欢用的数字。如三双和六桗(块),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亲戚间的礼尚往来,用相同的数量来表示。即“有请有辞,有来有去”,才合礼仪。谚语“三请也着一回”。这个“三”是虚指,表示经常的意思。碰到世俗事,互相宴请,也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无三尺水,就想卜扒龙船】
讽刺有的人做事不够实在,没条件硬要办大事。“卜”是“要”,“扒龙船”是驾驶大龙船。
【一担种,三担壅】
一分靠种子,三分靠肥料。壅,施肥。种子重要,但想要有好的收成,更关键的是勤于浇水施肥,正如俗语“种田无巧,水足肥饱”。这些语句虽然简单明了,但意义又不凡。
【一日剃头,三日缘投,三日剃一过,缘投永袂退】
“三日”,泛指一段时间。“剃头”就是理发,“缘投”是指漂亮。理一次发,漂亮三天。剃头,人看起来较精神,自然就会更缘投。“一过”是一次。“过”作量词也是古汉语的留存。
【乞食也有三日好】
“乞食”即乞丐,意谓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也有可能碰到转机的。俗语用来比喻人的命运不是注定不变的,“三日好”是指一段时间的好运,用“三日”来表示短暂的转机。喻指再坏的事物也有它好的一面。
【三日讨渔,两日曝网】
形容懒惰的人,对于学习知识、技艺无恒心,不会吃苦。这种人往往是“一罕过三冬”,“罕”是拖延,“三冬”即三年。时间是宝贵的,学习、做事情应该趁热打铁,如果稍微一拖延,时间就溜过去了。
【三早强一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三天起早作的活比一整天干的活还多。勤劳的人总是起早,比起懒惰的人多利用了很多时间。
【人是五谷造的,会食就会作】
“五谷”,这个词最普遍的是指稻、黍、稷、麦、豆,后来就用“五谷”来泛指粮食作物。这几种粮食就是人们的主食,有“五谷杂粮、五谷为养”等。五谷是人生存的根本,会吃才会有力气。常说“食鱼食肉呣值糜饭饱”,“糜饭”即稀饭和干饭。人要想营养均衡,体质强壮,还是要以五谷为主。
【河水五路流,也会有尽头】
字面的意好技术网思是说河水到处流,总会有尽头。比喻金钱任意挥霍浪费,总会有花完的时侯。
【大濩沃瓷坯,亲像钱银五路飞】
瓷坯若遭遇大雨淋,就等于前功尽弃,比喻钱到处飞走了。暴雨容易给制瓷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路”,在宋代是省行政区域的称呼。福建省就叫做“福建路”,江西省叫做“江西路”,还有“两浙路”。福建路称江西路和两浙路为“上路”。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梦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里的“扬州路”就是指行政区域名称。泉州话借行政区域的“路”,组词成“五路”或“四五路”,表示四处、到处的意思。
【五斤番薯,臭八十一两】
调皮夸张也是俗语的特点。俗语形容番薯不好,旧称五斤有八十两,臭了八十一两,显然是臭过头了。这其实是一种调皮、滑稽的说法。如“十粒红柑,烂十一粒”一样。
【六月十八三项新】
农历六月的泉州,可以尝到早熟的粮食作物。“三项新”指的就是早稻、番薯、花生。六月季有这三样新的粮食可吃,还有早熟的芋头,这些粮食作物成熟,很好地解决肚子饿的大问题,同时也可以尝新。
【六月蕹,较毒饭匙铳】
“蕹”,是蕹菜,即空心菜。“饭匙铳”,就是眼镜蛇。蕹菜,一般是农历4、5月应时。所以最好还是顺应自然,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蔬。
【六月花,较补鸡】
“六月花”,指的是农历六月的海鲜黄花鱼。六月的黄花鱼因为正当时,吃起来味道特别鲜,而且比鸡肉更加有营养。“花”是黄花鱼的简称。对泉州人来说,黄花鱼是常吃的海鲜。无论是清蒸、煎、炸、还是红烧,都非常好吃,营养也很丰富。
【六月蠘,瘦吱吱;十月蠘,肥渍渍】
“蠘”也是泉州的一种特色海鲜,是普通话的梭子蟹。农历六月的蠘只能吃到鲜甜的味道。到十月,蠘才有膏有肉,非常好吃。人们日常食用的海鲜也有其季节特色,并且以俗语流传下来。
【七圆目镜,随人合目】
“七圆”是七元钱。泉州人爱用“七圆”来泛指几元钱的物品。“目镜”是眼镜;“合(音“甲”)目”,是顺眼、中意的意思。引申义,同样的事物,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七圆夹烧仔,尽食一点气】
“夹烧仔”是药罐子。讽刺有的人无实力又好使气。俗语巧妙地用大家熟悉的日常用品来说明道理。
【趁七圆了十四】
“趁”是赚,也是古语的留存,“了”在泉州话是损失。形容损失的钱比赚的多,虽然夸张,但非常生动有趣。
【七分茶,八分糜】
泉州人很好客,在待人方面,客人来的时侯,茶只能倒七分,稀饭只能装八分满。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糜八分就好,还要留点空间放配菜。
【三分本事七分胆】
泉州人也常用“三七开”来表达一定的事物。意谓若要成就一翻事业,除了有实实在在的本事,更重要的还需要有胆量,本事只占其中的三分,而胆量却占了七分。
【三分姿娘七分打扮】【三分人才七分妆】
“姿娘”是古越语对女人称呼语在泉州话的遗存。“妆”是打扮。说明女人的衣着打扮、化妆对于外在形象的重要性。况且打扮在公共场合也是一种礼貌规范,体现了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卌九做五十】
“卌”是四十的合音词。指四十九岁就要做五十大寿。过去五十大寿是很重要的,因旧时平均岁数能活到五十岁就叫有福气,也表示不会“寿夭”。所以“卌九做五十”成为俗语流传下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五十岁还很年轻。除了“卌九做五十”,还有“五九做六十”、“六九做七十”、“七九做八十”等,但都不稀奇,都不能成为俗语流传。
【八月十五,听香食芋】
“听香”是泉州过去的一种习俗,每逢旧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除了吃芋头外,到了晚上,迷信的人就成群地到后城祖祠公处听香。以点香后听到的第一句话来推算吉凶,或者占卜想要知道的事情。因此,平常听到别人说了合乎自己意愿的话就说“听你一支好香”。
【九笼糖十一牙头家】
以“九”为大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九”也常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俗语有两个比喻义,一是比喻人多嘴杂难成事;二是合伙经营必须有人能做主。“牙”是量词的“个”,“头家”是老板。
【一白荫九水】
皮肤白嫩,可以掩盖相貌方面的其它不足。“水”,是借音字,文读音指漂亮。“九”,在这里指多。也可比喻人若有一样突出的优点,就可掩盖其它方面的许多缺陷。俗语通常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某些事物。
【摸着鼻食百二,摸着目食百六】
俗语指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若是能摸着它的鼻子就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若是能摸到它的眼睛就能活到一百六十岁。省略了“一”和“十”,这是数词的省略。如果“百”前的数字不是“一”,或者后面的数目不是整数时就不能省略了。“鼻”是鼻子,“目”是眼睛,泉州话保留着古代单音节词的用法。
【一人囥,百人找】
“百”也泛指“多”,“囥”,是藏。各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对物品的摆放习惯也不同。一个人藏着的东西,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找到。
【一杯酒请百客】
意谓聊表敬意。
【一样米饲百样人】
同样的大米养育出来的人,不管是体形、性情、相貌都各有特点,在修养学识、道德品行上也各有差异。
【一顿辛苦百顿闲】
一时的辛苦可以换来长久的安逸。“一顿”和“百顿”都是泛指时间,通过“一”和“百”作对比,来说明道理。
【食无一百岁,呣免计较一千年】
“食”在这里指活着。“呣免”是不必。这句说得很有哲理,做人不必计较太多,人活了就应该活得轻松,凡事宽容一点。用“一百”和“一千”这种时间长短上的比较来劝人。
泉州话的俗语非常丰富多彩,在民间形成又在群众中流传。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语句,在日常对话中如果运用得当,都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