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是一项‘水下工程’,会导致时间和人力的消耗,但却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和环境治理一样,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9月5日,在金融城举办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系列线上课程中,南京银行数字银行管理部总经理丁小平如是说。
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期课程,由南京银行数字银行管理部总经理丁小平、渤海银行公司业务部、普惠金融业务部总经理曹带来。课程围绕两大主题进行:“数据治理与数据资产管理”和“中小银行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风险控制”。
无论是数据治理还是零售风险管控,两位导师都强调要实施“全流程”,这也印证了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自始至终都要将数字化理念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完成转型。
提炼新时代的数据“石油”
近年来,丁小平先生致力于探索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和体系建设,目前负责南京银行数字银行建设。第一堂课,他精彩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战术(点击查看: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破阻?夯实基础,外发力,试点先行),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他再次来到直播室,系统讲解了商业银行的数据治理框架、实施体系、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马上就完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数据治理呢?丁老师认为,数据治理和环境治理一样,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懈的投入。相比数字应用给商业模式带来转型和增长的支撑点,数据治理是一项“水下工程”,甚至可能会导致时间和人力的消耗,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障。
“数据对商业银行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数据跨部门共享不足、数据集市冗余建设、依赖高质量数据进行独立数据分析、数据缺乏有效整合、数据质量无法满足业务分析和管理要求等诸多问题,亟需从粗放式管理向有序精细化管理转变。”丁老师说。
他认为,就股票数据而言,数据质量是数据治理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缺乏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将数据治理纳入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所谓全流程,就是在第一个交易系统中就要制定数据的标准和质量要求,而不是在交易系统完成后,在数据仓库建设或者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重组。当然,从数据收集到集成、处理和分析,数据治理的所有需求都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检查数据的质量和规范性,从而满足监管和业务管理的要求。”丁老师说。
“未来,数据治理将逐步向数据资产管理转型。”丁老师认为,数据治理是一个提高数据质量的过程。如果用石油行业来比喻,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数据治理就是去除石油加工中的杂质。数据中心就像一个“炼油厂”,存储、整理和处理数据,提取高价值的数据。这样形成的数据资产就像“汽油”,可以通过分析、建模、标签管理、数据沙盒等工具作为“引擎”,直接应用于客户画像和精准营销。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从资源变为资产,价值得到提升。
以“上帝视角”做风控
曹先生拥有28年银行从业经验,在金融管理、消费金融、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他分析了数据、信息管理和金融技术的应用,深入讲解了零售业务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突破,详细讲解了零售信贷数字化风险控制体系和实践。
在《Bank 4.0》中,Brightkin提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其原因是客户圈是一个生态圈。
曹认为,银行在获取客户的过程中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线上线下结合。科技平台和互联网公司都意识到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过时的。二是自建生态与共建生态相结合。自建生态一方面通过理财、投资、保险、账户、支付等自营产品服务优质客户、潜在优质客户、潜在发展客户,实现核心客户转化,提升综合贡献;另一方面是通过银保、银保、银监、银企合作,场景平台分流等平台合作,共同打造生态环境,为客户拓展渠道,增加利润增长点。
消费金融正处于业务标准化阶段。曹表示,消费金融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守几个基本原则:合规是前提,风险控制是核心,客户是基础,场景是支撑,科技是支撑。
关于风险控制,曹先生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流程的现代数字化风险控制决策管理模式,就要突出“全流程”。一方面,业务目标推动“自上而下”的思维,另一方面,数据发现推动“自下而上”的发展。从“上帝视角”来看,全流程、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贯穿数字公共决策。
本文来自新金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