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傅传刚主编《大肠癌100问》
1.大肠各部分的组成
同样是肠子,“大肠”和“小肠”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最基本的差别是大肠的肠管直径较大,而小肠的肠管直径较小,也就是说大肠比较粗、小肠比较细,故两者的名称有所区别。小肠分布于腹腔的中央,被结肠包绕。小肠长约5米,小肠又可以分为空肠和回肠,回肠的尾端通过回盲瓣与结肠相连。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结肠又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面我们将向您一一介绍,帮助您对大肠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2-1:大肠各部分的组成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位于右下腹,向上续于升结肠,因为其下端为膨大的盲端,故得名盲肠。盲肠的左侧通过回盲瓣与回肠末端相连。回盲瓣内含有肌肉,由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组成。回盲瓣就像是一扇门,它可以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回盲瓣具有单向活瓣作用,它只允许食物从小肠向大肠方向单向通行,当小肠内经过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盲肠后,回盲瓣可以阻止盲肠内的食物残渣反流回小肠。
图2-2:盲肠、阑尾和末端回肠之间的关系
阑尾连接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呈细管状,长约6-8厘米。老百姓常说的“盲肠炎”,实际上并不是盲肠本身发炎,而是“阑尾炎”。现在我们知道,盲肠和阑尾是两个不同的结构,所以今后大家遇到阑尾炎的病人,可千万不要再冤枉盲肠了。
升结肠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的直接延续,在右上腹、肝脏下方转向左侧,移行为横结肠。
结肠肝曲位于升结肠和横结肠之间,是结肠的右侧的弯曲处,因为该弯曲位于肝脏下方,所以称为结肠肝曲。
横结肠长约50cm,位于上腹部,在胃的下方,呈横向走行至脾脏下方,续于结肠脾曲。
结肠脾曲位于横结肠和降结肠之间,是结肠的左侧的弯曲处,因为该弯曲位于脾脏下方,所以称为结肠脾曲。
降结肠长约25cm,沿着左侧腹部向下走行至左下腹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位于左下腹,因呈“乙”字形走形得名,全长约20-40cm。乙状结肠下方与直肠相连。
直肠位于盆腔(下腹部)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全长约15厘米。直肠腔内有3个半月形的隆起,称为直肠横襞。直肠的末端与肛管相连,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对男性而言,直肠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输精管等结构;对女性而言,直肠前方则是子宫和阴道。因此,有时候医生为了检查男性患者的前列腺或女性患者的子宫,可以通过直肠指诊进行检查。
图2-3:直肠的解剖
图2-4:男性直肠周围的结构
图2-5:女性直肠周围的结构
2.大肠的动脉
大肠的动脉分别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肠系膜上动脉由上而下分别在其右侧壁发出结肠中动脉,供应肝曲和横结肠;右结肠动脉供应升结肠上2/3;回结肠动脉供应升结肠下1/3、盲肠、阑尾和回肠末端。肠系膜下动脉自上而下分别发出左结肠动脉,供应降结肠和脾曲;乙状结肠动脉1至数支,供应乙状结肠;直肠上动脉,供应直肠的上段。
图2-6:大肠的动脉
3.大肠的静脉
大肠的静脉几乎与同名动脉伴行,负责回收引流同一区域的静脉血液。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和中结肠静脉汇合成肠系膜上静脉;直肠上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和左结肠静脉汇合成肠系膜下静脉。
图2-7:大肠的静脉
4.大肠的淋巴结
大肠的淋巴结分为4组,分别为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结肠上淋巴结分布于结肠旁的脂肪垂内。结肠旁淋巴结为第一站淋巴结,分布于结肠的边缘动脉附近。中间淋巴结为第二站淋巴结,分布于结肠动脉的周围。中央淋巴结为第三站淋巴结,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周围。前者汇合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右侧半的淋巴引流,后者汇合横结肠左侧半、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的淋巴引流。再引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腹腔淋巴结。
图2-8:大肠的淋巴结
(左乔 王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