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的中医发展简史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上古黄帝天真聪敏、不懂就学、不耻下问。他常常询问、求教歧伯等人以去伪存真,但求甚解;对医术精益求精,与时俱进。黄帝承前启后,集前人临床实践和医疗理论之精髓而著成《...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上古黄帝天真聪敏、不懂就学、不耻下问。他常常询问、求教歧伯等人以去伪存真,但求甚解;对医术精益求精,与时俱进。黄帝承前启后,集前人临床实践和医疗理论之精髓而著成《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从一门实践医学,萌发出专业理论。它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解剖、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方面,为中医学开创了理论基础。它深深地影响了以后历代医家在中医学临床实践和医疗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至汉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共收录有365种药用物,进行了分类。以药性分为寒热温凉,以药味分为酸苦甘咸。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45年~219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运用“理法方案,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发展了方剂学共363余方,配方严谨,药味精练,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经络受邪入脏腑的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个学说。同时代名医华佗(公元141年~208年),他精通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创用麻沸散,经麻醉后而施行手术,据记载有三种:①剖腹扩创,②刮骨疗毒,③脑外科手术。至晋代名医王叔和(公元210年~285年)著《脉学》十卷,使脉学的方法与理论更加系统化。公元610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撰著成《诸病源侯论》50卷,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病原因。其中论述绦虫病,认为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染症与人体的反应体质有关;患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乘戾之气”所致;麻疯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丰富内容,反映了医学临床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与提高。唐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著成《千金要方》30卷,包括临床各科、诊断、治疗、针灸、食疗、预防、卫生等方面,如避瘟方中多用雄黄;朱砂用作消毒药品;治痢用白头翁、苦参、黄连等;甲状腺肿大系久居山区因水源所致;夜盲病人可用动物肝脏治疗。首次列出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关于妇、儿病的特殊性论述很详细,使妇、儿科从内科分离出,成为单独的学科。《千金翼方》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疼痛等论述更为突出。记载有800多种药物,对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记述,补充了治疗方法。也记载了从印度等传播来的医学知识,表现出善于吸收和利用世界文化知识的敏锐和胆识。金元时期,中医学百家争鸣,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论述有:刘完素(1110-1200年)的“降火益水说”的“寒凉派”,其代表作《素部玄机原病式》;张子和(1156-1228年)的“邪去正安说”的“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李东恒(1180-1251年)的“胃气为本说”的“补脾派”,著有《脾胃论》;朱丹溪(1281-1358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滋阴派”,著有《局方发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著成图文并茂《本草纲目》25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可谓国之药典。清代由于瘟病的流行,医学家对瘟病的学说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著有《瘟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热经纬》、《温证论治》,对瘟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有了新的、系统的论述,弥补了不足。1408-1643年间,据史书记载的、大规模的瘟疫病流行共有39次,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瘟疫病最严重的时期。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的暴发,给医学界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明末清初名医吴又可(1592-1672年)在临床实践中仔细观察个体发病症状,研究病变规律,在人群中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瘟疫流行特点,进而探讨疾病发生或流行的规律,提出了瘟疫病因学上的新观点“戾气说”,著成传染病理论的专著《瘟病论》。吴又可精辟地论述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然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在既无显微镜、也无微生物学说的时代,精辟地指出“戾气” 存在于自然界但人看不见、闻不到、嗅不出。吴又可观察到和描述了多种类型的“戾气”,认识到不同“戾气”可引起不同种类的瘟疫:“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吴又可总结出瘟疫流行的两个特点:流行性和散发性。在治疗上主张急症急攻,逐邪为首;重视攻下,补泻兼施;他也曾设想如果有一种治疗“戾气”的特效专一药,就不必配制方剂。他对瘟疫病的病因、发病症状、传变过程、流行、爆发和少数病例的特点,治疗原则及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发展了中医学对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根据瘟疫病特点把它与伤寒和瘟病截然分开。中医对医学的另一伟大贡献是(免疫)预防接种。据记载早在16世纪,中医师就开始使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具体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菌法、水苗法。17世纪已推广至华夏各地。1688年,俄国医生学习了这种接种方法,后又经俄国传至土耳其,并于1717年英国医生在土耳其学会了种痘。此法在英国应用了八十年。在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将其发展为更安全的牛痘接种法。现代中医学有新的发展与进步,针刺麻醉的进一步研究;靛玉红的分离提纯,它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青蒿素的分离、纯化、鉴定,它对对间日疟或恶性疟疾的特效专一药治愈率达98%,中医对人类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中医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可谓“天人合一”。中医学持续地进步发展,从直观的望闻问切,定性和半定量方式,从“手抓配药”到“称量制药”,从几种上百种药材,发展到成千上万种药用资源,“辨证施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精确,对有效与有毒副作用的取舍,发展使用各种医术医技治病,发展创造出了各种医疗器械、理论学说。从药物的外敷内服,刮痧、针灸、按摩,到切痈去肿,整骨夹板,麻醉,刮骨去毒除病。中医学发展应当继续开放胸襟,勇于推陈出新;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实现中医现代化。为病患和人类的健康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医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而健康的概念应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换句话说:中医学应理直气壮地深入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应用抗生素,使用核磁共振,实施器官移植手术,即应用现代一切先进的理论与科学技术,迎接和探索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 发表于 2021-12-28 12:48
  • 阅读 ( 34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峰
李峰

68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