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时期。明初朱元璋特别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出台法令规定农民必须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朱元璋就把种植棉花推广成为全国性的事情,这样以来种植棉花的面积就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增加,也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都穿棉布做的衣服御寒,北方的河南、河北气候适宜种植棉花,成为原料供给中心,然而长江三角洲一代棉纺织技术较高,成为了纺织业的中心。棉花由北向南,棉布由南向北,这样市场不断扩大,逐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远古商业萌生、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1远古商业萌生:
伴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强,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物与物的商品交换,远古商业萌生。
2先秦时期: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商业,商朝贝币盛行,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称他为祖师。
新兴城市,是由军事重镇、交通中心、政治中心发展而来,也是商业中心、文化中心……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效仿,此后,我国基本上是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影响深远。(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大政策:重农抑商,严刑酷法,文化专制)……
3秦汉至隋唐:
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坊”,城市里的居民住宅区;“市”,城市里的商业区,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分开。坊与市有严格的界限、分开的,有严格的时间、地点的限制,并受官府的直接管理。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日中为市,日落息市。唐代后期,还出现了早市、夜市等。……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货币的存放)和“飞钱”(货币汇兑)相继问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以陆地丝绸之路为主,中外贸易发展起来。唐朝时,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阅批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基本在黄河流域,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基本上以政治功能为主。
唐朝后期,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成都)成为最繁华的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城市的功能呈现由政治功能为主向经济功能为主转化的趋势。……
4宋元时期:
宋朝时,坊市制度被打破了。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区间的限制,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活跃,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繁多,还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阅批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北京)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两宋时期,陆地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是世界第一大港。宋元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城市的功能已经由以政治功能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功能为主,还出现瓦子或瓦肆即娱乐场所。南宋时,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江浙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5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城镇商品经济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以及几十座手工业中心市镇。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商品化倾向增强。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货币作用越来越大,还出现了乡缘、地缘、业缘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明清时期,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族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指定几口对外贸易,中国依然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但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尤其,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规定由阅批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垄断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百分之三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