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从古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文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般说法,把甲骨文当做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在甲骨文,以前还有二里头文字,也有专家说,二里头文字不能算成熟的文字,只能算作简单的符号。...

中国的文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般说法,把甲骨文当做中国文字成熟的标志,在甲骨文,以前还有二里头文字,也有专家说,二里头文字不能算成熟的文字,只能算作简单的符号。

笔者倒觉得,二里头文字应该算做文字。

我们姑且从甲骨文开始算起,谈一下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主要是字形演变,和数学工具与书写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甲骨文。

商周时期,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鱿鱼骨头坚硬,所以刻的笔画瘦硬,细而直。

金文。

铜在上古叫做金。

殷商时期制造大量的青铜器,青铜器有花纹装饰有文字。因为是翻砂铸造,所以在模具上字的笔画比较粗深,铸出来的文字,笔画比较丰腴。但是大致形状和甲骨文一样。

包括稍后石鼓文,笔画也和甲骨文差不多。

他们一般从文字形状上都称为篆文。

春秋战国时期。

书写工具有了变化,开始出现了毛笔,那时的毛笔很简单,用竹条或者木条加上一撮毛发,很容易脱落。墨汁是天然漆调制的,比较粘稠。

所以,在书写的时候,比较缓慢,笔画圆滑。没有棱角,没有波折。

这就形成了篆书。

篆书的书写重装饰性,因为文字不普及,并且,服务对象主要是阅批,所以,大篆书写庄重华丽,因为太过繁琐,笔画有些简化,出现了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文字与秦写法上已经有些不同,这才出现了书同文“的要求。

文字标准如李斯书写的《峄山碑》。

篆书的书写,即使演变成小篆,依然繁琐,仍然是强调字的图画与象形。在秦朝,一个监狱管理者,据说叫程邈,工作中简化文字,或许他为犯人写东西不必那么认真,没想到这样一简化给中国的文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他让文字摆脱了“画”的束缚,更加注重符号性。

因为他是管理者一群“隶”,这些文字的书写字形被称作隶书。

隶书迅速的为社会所接受,因为书写简便,由秦到汉,秦朝的隶书称作秦隶,汉朝的隶书,称作汉隶,书写更加简便。

为什么说隶书是汉字革命性的改变呢?

因为在隶书的基础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行书,草书和楷书。

行书草书楷书的出现,和书写工具改变有很大关系,首先是毛笔更加耐用,不会提笔掉毛,另外,墨汁不再粘稠,书写更加流畅,可以随意的婉转波折。再就是书写的对象不再是竹简木牍,可以更多的写在相对廉价的纸张上,书写平滑。

到了汉代,中国已经产生了草书。

章草,今草,狂草。

也产生了楷书,汉朝一个叫钟繇的人,发明了楷书。

也出现了行书,不过,最优秀的行书产生于晋朝,东晋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到了唐朝大行其道,出现了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楷书高峰,世称“唐楷。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

行书到了五代以后,有了充分的发展,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是著名的行书大家。

在长长的历史阶段里,隶书一直沉寂无名,直到清以后

,隶书才有重新浮出历史的水面,独放异彩,出现了一批隶书大家。

到了近现代,我们的书写字体无甚改变,只是笔画简化而已。

文字演变大致如此,为方便起见文后附有照片。

  • 发表于 2021-11-19 22:53
  • 阅读 ( 315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i唐海
i唐海

69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