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我的手掌开始表演。
我们的“好戏”开始了。
看到巨型提线木偶。
早报记者颜雅珍文\?
7月23日、25日,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东平中心小学的小记者分批前往永春县秀山镇明德堂木偶馆。天津木偶剧团团长、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章火带领大家探索木偶前世今生。
木偶已经诞生了1000多年。无论是鬼斧神工的木偶头雕刻,还是五颜六色的木偶服饰,都展现了灿烂的闽南文化,让年轻记者感受到了独特的魅力。希望把这份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它精彩延续几千年。
知道木偶的前世。
小记者李雨桐。
(永春县东平中心小学五年级)
"木偶起源于汉,兴盛于唐,兴盛于明清."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木偶的千年历史。泉州的木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掌中木偶,也叫布袋木偶;另一个是提线木偶,也叫吊丝木偶。木偶头的制作也很讲究,所以一定是樟木做的,因为樟木细腻,容易雕琢,而且有自己的香味,所以长时间留下也不会有虫子来“做客”。
据说木偶最初是达官贵人的陪葬品,后来逐渐演变成表演道具。了解了傀儡前世之后,不禁感叹,我们祖先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啊!也让我想去探索历史,学习先辈的智慧!
体验操纵木偶。
小记者邱含。
(永春县东平中心小学五年级)
在古代,木偶戏被称为木偶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木偶剧以木偶为媒介,通过歌舞来讲述故事,让观众在剧中品味各种生活。
在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一起学习了木偶的所有角色。有大名鼎鼎的刘备、关羽、孙悟空、玉帝。他们的表情非常生动,仿佛随时都能动起来。他们的服装上绣着金苍,看起来五颜六色。
然后我们试图操纵手中的木偶。只要你用食指控制木偶的头,拇指控制木偶的右手,另外三个手指控制木偶的左手,木偶就会在我们手中移动。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很深刻,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第一眼看到巨型木偶。
小记者谢。
(永春县东平中心小学四年级)
非传承人杨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木偶,向我们介绍了木偶的历史、头饰、服饰和木偶头的制作。令我们震惊的是,杨灿老师甚至在几秒钟内变出了少女、老妇、奸臣、妖怪的声音。我们惊喜交加,放声大笑。接着,杨老师为我们表演了木偶戏《小沙弥下山》,逗得我们笑得合不拢嘴。
然而,今天最让我惊讶的是老师展示的巨型木偶财神。据说有3米多高,是杨老师呕心沥血设计制作的。站在巨大的木偶后面,我试图拉动吊丝,试图让财神大步向前,但在控制吊丝的同时,我不得不推着沉重的大车实现行走,这并不容易。
探索木偶之旅。
小记者叶。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三年级)
这一次,我们的小记者一行来到庐山明德堂木偶博物馆,开启了探索木偶的奇妙之旅。
在泉州,木偶有两种: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掌上木偶也叫布袋木偶,因为它的身体结构像一个袋子,艺术家会把木偶放在布袋里,方便运送到不同的地方表演。
木偶头的制作非常讲究:第一步是根据木偶的形状进行留白;然后,做一个毛坯,初步雕刻人物的五官;之后,五官要精心雕琢,做成精细的毛坯,然后头部要均匀覆盖泥土;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喷脸,再配一把胡子;最后,根据王冠和帽子的作用。穿上衣服后,一个栩栩如生的木偶诞生了。杨老师告诉我们,来自泉州的雕塑家大师蒋家洛,制作了一个“绝世无双”的木偶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木偶戏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体现了雕塑家的无限智慧。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感受木偶的魅力。
小记者文。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三年级)
一进博物馆,看着圆桌上的掌中木偶,不禁感到很多疑问:它们是什么做的,穿什么衣服,对它们的帽子有什么了解.怀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我继续向里屋走去。
接下来,杨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每一个展厅,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还给我们带来了经典木偶剧——《小沙弥下山》的片段表演,让我们惊呆了。随着参观的深入,我的疑惑一个个消失了。
最后,是我最喜欢的环节。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木偶来表演。
,也可以和小伙伴们合作表演。拿起木偶,耳边仿佛传来了敲锣打鼓等混合在一起的独特的闽南音乐,我好像变成台上的表演者,令人着迷。这就是木偶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形象,更代表我们色彩斑斓的闽南文化。
★佳“偶”传承
□小记者 颜钰晨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三年级)
你见过会唱歌会跳舞的掌中木偶么?你见过会写毛笔字的提线木偶么?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么?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跨越千年时空来与我们相遇的么?
今天,我在明德堂木偶馆遇见了它们,大饱眼福。真是掌中乾坤大,戏里日月长,小小木偶的世界真奇妙啊!
杨章火老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泉州木偶的历史、木偶的装扮、木偶的制作过程,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千年木偶世界,让我们在一个个浑身上下都是传奇的小木偶身上触摸到文化的宝藏,在一段段木偶戏故事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家乡木偶戏这么的有料!这位佳“偶”又是如此地需要被保护与传承!
此次活动,不仅仅让我们触摸到了舞台幕布下的木偶,还让我们看到了活起来的泉州木偶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超越小木偶形体的风仪韵致与文化精神。感谢杨老师为我们展示家乡的技艺,坚定了我们传承非遗之路的决心,让非遗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让佳“偶”传承下去,吾辈有责。
(指导老师:郑亚群)
来源: 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