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各地风土不同,自然形成了“一物之名,楚夏各异;五方之音,清浊不同”的现象。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四川方言里也富含地域文化魅力的“基因”。从方言词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川话的幽默、形象、古朴,以及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
在四川,父母教小孩说话,把鸡称为“鸡咯咯”,把鱼叫做“鱼摆摆”。“鸡咯咯”是模拟鸡的叫声,鱼又为何称摆摆呢?考其语源,它出自旧时袍哥隐语“摆尾子”。摆摆即“摆尾子”的简称。
川语与饮食文化
川语与川菜的情缘,要从《蜀语》算起。作为第一本传世的区域方言词典,《蜀语》记录了大量与饮食相关的四川方言。
如食物的气味有“酒醋味薄曰醈(音淡)”“香气盛曰䭰(音蓬去声)”;又如烹饪手法有“以辛香和食曰萫(音向)”“以米糤盐椒釀肉鱼曰鲊(音查上声)”等。
正因为川人从古至今对吃不变的热爱,使得川语留下了不少饮食文化的痕迹。
姑姑筵,其实就是过家家。在川西叫扮姑姑筵,在川北叫办家家,也有叫做“扮家家酒”“锅头热热”的。《集韵》:“家,古胡切,音姑。”“家”读为“姑”,这是古代语音在四川方言中的遗存。
吃巴片
吃巴片,意思是自己未被邀请,却跟着被邀请的人去赴席;也指因别人的关系而占便宜。
成都方言里意思为占便宜的“吃”不少,还有“吃欺头”“吃裹搅”“吃混糖锅盔”等。川西还有句俗话“烂想喝汤圆开水”,比喻总想从中分一杯羹。
现炒现卖
现炒现卖,比喻活学活用。现在的大小饭馆都是现炒现卖,并不稀罕。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街头小饭馆没有固定顾客,不可能像食堂那样先炒好菜,只有等顾客上门点好菜后当场炒。习惯了在单位吃食堂的人们颇为新奇,因此传出了这样的说法。
盖面菜
盖面菜本指放在碗面上做面子的质量最好的菜,引申为一个群体中头等的人或物。
“莽莽”,指饭(姚果果/绘)
川语与区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关系紧密,一个个川语词汇就是一个个蜀人生活的印记。在川语形音义的外壳里,包裹的是蜀文化,是川人千年来的生活史。
扯谎坝
成都人把皇城坝一带叫“扯谎坝”,扯谎即说谎,这是因为皇城坝一带旧时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扯场子卖打药者,刀矛并举;耍百戏者,锣鼓齐敲;医卜星相各家,心机费尽……凡此种种,无一不需要夸张吹嘘。
又因为“皇城”颠倒为“城皇”,与“扯谎”音近,在这里难得听见一句真话,因此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扯谎坝”。
竹枝词《春官说春》是这样调侃四川春官的:“漫道春官也是官,双手捧着烂盘盘。而今宦臣真清苦,墨染胡须纸作冠。”
说春
川人形容某人说话滔滔不绝或痴人说梦叫“说春”。这与旧时四川的一项民俗活动有关。每年农历腊月十六以后,便有春官上门来送历书和“春牛图”。春官进屋送历书,首先得“说春”讨好屋里的主人。说春的内容带有民间说唱性质,是由吉祥话串成的顺口溜。只要逗得房主发笑,便能讨得好处。
因这些春官能说会道,见什么说什么,而这些往往只是难以实现的吉言,因此才引申出“说春”的四川方言意义。
指假装糊涂(姚果果/绘)
川语与川剧
在四川,有小孩的父母常会一个“扮花脸”、一个“唱白脸”,花脸蛮横,白脸温和,宽严并济的教育小孩。这是川剧脸谱词汇融入四川方言的一个例子。
川剧植根于川蜀文化,在川语中吸取营养。而川剧同时又反哺川语,将自身的行业术语输入川语系统。
耍翎子也叫颤翎子,川剧中的紫金冠、独独冠、女帅盔等都加有翎子,翎子功是川剧表演中的一种绝招。在翎子的颤动中,展现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四川方言中,“颤”读为“zan”,与“囋”音同。“囋”为多言多语的意思,因此“颤翎子”也就有了“爱表现自己、爱出风头”的意思。
黄腔
四川方言称某人蛮横不讲理,说话外行叫“开黄腔”,“黄腔”是从“荒腔”这个川剧术语演变而来的。川剧中,演员音调不准叫“荒腔”,有川剧谣谚如是说:“南腔北腔,切莫乱唱黄腔;高腔昆腔,最忌学成苕腔。”
走过场
在戏剧表演中,有的角色上场后,径直穿过舞台而下场,不作长久停留,这就叫“走过场”,意为马虎敷衍,做表面功夫。四川方言中另有一词“做过场”,与“走过场”的意思相差甚大,是指故意刁难人。
板眼
“顶板”指唱得不合拍,方言意义为唱反调。与之相近的是“走板”,即演员演唱时,节奏与乐队的板眼脱节。戏剧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合称“板眼”。四川有句歇后语“刷子脱毛——板眼多”,就是形容一个人鬼点子多,是贬义词。
打假叉
打叉是川剧武生的一种特技,需要打叉者用数根钢叉,连续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钢叉距被掷者只差分毫。然而在真实演出时,表演者有时要表演“打假叉”,即被刺者在打叉时故意表现出胆怯害怕。又因为“打假叉”表演时的叉子是纸做的假叉,因此就产生了“打假叉”这一用语,表示说假话、做假事。
川语与歇后语
四川的歇后语里包含有很多特殊的语音现象。而这些歇后语,也只有在四川方言的特殊语音之下,才能成立。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小猫坐飞机……
落雨天不带伞——精灵
四川方言把机灵叫做“精灵”。明知要下雨而不带伞,这人若不是头脑不精灵,就是经得住淋雨而不感冒。经淋(lin)与省去鼻音后的精灵(ling),正好是同音相谐。
肚皮头装盐巴——寒心
“肚皮头”指向“心”,“盐巴”指向“咸”,合起来就是“咸心”。因“咸”四川话读为han,与“寒”同音,所以咸心谐音为寒心。
场背后落雨——该背时
场,指场镇街上。街(jie)在四川口语里读为gai,正好与该(gai)同音,“街背湿”谐音为“该背时”,即该倒霉的意思。
矮子过河——安了心的
“淹”与“安(ngan1)”同音相谐。安心在四川方言里是成心、故意的意思。
纠缠不休地调皮,多指小孩(姚果果/绘)
川语与民歌
民歌是保存四川方言词汇的重要载体。四川的民歌形式主要包括劳动歌曲、风俗歌、山歌、儿歌等,以及各地的竹枝词。细细品味,这些四川民歌中不乏有冯梦龙《山歌》《挂枝儿》的韵味,也不乏田间乡野的趣味。
巴心巴肝:一心一意
洪雅儿歌:“新上门的姐夫哥,脾气好得没法说。巴心巴肝爱姐姐,尊敬爸妈心头乐。”
扯筋:指吵架,闹纠纷
巴中情歌:“夫妻二人心连心,一时不和扯了筋。歇房打到灶房里,棒棒一丢又相亲。”
现在的四川方言里,“扯筋”还有闲聊、瞎扯、不讲理、胡搅蛮缠、没事找事等多种意思,带有贬义。
断尖:掐去植物的嫩芽
巴中民歌:“说吃烟来就吃烟,栽烟就在三月间。三匹叶儿栽下地,七匹叶儿就断尖。”
诓:引逗小孩使其安静或高兴
成都儿歌:“娃娃服妈诓,苕菜服米汤。”
吃巴片
洪雅儿歌:“新上门的姐夫哥,脾气好得没法说。巴心巴肝爱姐姐,尊敬爸妈心头乐。”
窝:棵
川北民歌:“一下田中稗子多,择了一窝又一窝,只顾埋头择稗子,哪有闲心唱山歌!”
做过场:故意做作
崇州民歌:“情哥当门一口塘,情嫂出来洗衣裳。情哥拿根鱼竿子,假装钓鱼做过场。”
张巴:不沉着,不稳重
都江堰民歌:“郎在外面喊卖花,情妹摆手莫张巴。后院有棵梧桐树,轻轻穿过铁藜芭。”
旺实:多,丰盛
盐亭民歌:“人不真实眼真实,哪里旺实哪里吃。”
指动作迅猛又粗野(姚果果/绘)
四川方言读来实在妙趣横生
就像四川的人民一样幽默风趣、不尊轨辙
又像我们脚下的土地一样质朴、辽广
四川话中有我们的记忆,
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历史
作为四川人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并使之传承下去!
本文内容摘自《四川画报》2019年8月刊
绘图、编辑/田新怡
版权声明
四川画报
本文内容及图片为四川画报社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使用以上图片,请联系“轩视界”影像平台[sj.scpo.cn]工作人员。联系人:邓女士。电话:028-82009100转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