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运动的相对性和平均速度)
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

首先,我们判断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之前,应该选择一个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然后我们去研究目标物体相对参照物之间有无距离和方向上的变化(位置上的变化),如果有位置上的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
比如说如果你在学校班级里坐着上课,你相对于其他坐着的同学就是静止的,因为你们之间没有距离上的变化。你相对于外面运动的汽车就是运动的,因为你们之间有距离上的变化。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忽略地球自转。

做这种判断运动和静止的题型时,首先一定要确定研究的物体,如果给你一句诗词的话就是句子中的主语是研究的物体,然后选择参照物,然后再确定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距离上的变化。
或者题目中会问物体相对哪个参照物是运动或者静止的,这个时候也要先确定研究的物体,然后根据条件判断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最后确定参照物。

比如说“彩云追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呢?主语是彩云,所以研究物体就是彩云,“追月”就是说它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谁是运动的呢?很显然,当然是月亮了。
做多种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者静止的问题时,一定要以不动的参照物为突破口。如果没有不动的参照物,那么就要多种情况分类讨论了。

现在我们知道如何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了,那么如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种就是相同的距离比时间(比如说百米赛跑裁判员计时),另一种就是相同的时间比距离(比如说百米赛跑观众席上观众判断哪个选手跑得快)。

物理学上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来定于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我们把它定义为速度,速度的公式是v = s/t,v代表速度,s代表路程,t代表运动时间。国际单位是m/s,还有一个单位是km/h,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s = 3.6km/h。同学们最好把它记下来,当然也可以通过单位关系推导出来。
还有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而且速度和路程、时间没有关系。变速直线是大小变化,但方向不变的运动。

这块比较重要的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时间图像了,一般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和速度-时间图像。在路程-时间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代表速度。而在速度-时间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轴坐标值代表速度,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路程。
还有就是平均速度的概念,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几乎是不存在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所以我们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平均运动的快慢程度。

比如说同样是从A地到B地,甲用了10分钟,乙用了20分钟,甲的平均速度就要比乙的平均速度大,因为平均速度也是用v = s/t这个公式来计算的。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平均速度并不是物体真实运动的速度,而且物体每一时刻的速度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平均速度一定是在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之间的一个数值。

这块有很多的计算题,比如说给两段相同的距离和它们各自的平均速度,让你求总距离的平均速度等等,我们只要记得平均速度只有一种求法,就是v = s/t,一定要用对应的距离去除以对应的时间,求得的才是你要求的那段距离的平均速度。
还有一个“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因为是在加速运动所以它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段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