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原创稿。
编者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壮丽交响曲,也是人民喜闻乐见的生动故事。回顾202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好在当地视察时走进现场工作间,为乡亲们送上慰问品。人民日报记者回到总书记视察的特色产业,描绘了各地人民勤劳致富、双手实现幸福梦想的壮丽画卷。
在38的高温下,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兴村镇燕子科生态茶园6月套种的大豆苗已不到半米高。"大豆可以给茶树补充氮肥,转移茶树的病虫害."茶农杨指着茶树中间的青大豆苗。
杨的茶园采用“有机肥+绿肥”的生态种植模式,——夏播大豆,冬种油菜,不施化肥,不施农药,使茶树、害虫、天敌处于有效的动态平衡中。
武夷山生态优越,资源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今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的好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兴村镇燕子科生态茶园,观察春茶生长情况,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好强调,“要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在燕子科生态茶园,杨(右)正在与首批科技特派员就茶叶生长情况进行交流。人民网陈欢欢摄
地方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风景区,茶农们世世代代在岩石洼地、缝隙、石缝的边缘筑起石堤,种植茶叶。传统的茶叶种植模式,茶园规模小,茶叶产量低,化肥农药造成景区水土富营养化。
广大科技委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在田间地头建实验室,增加了技术的源头供给,突破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承人,刘国英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为茶农提供茶叶绿化和茶园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
“主要是向茶企和茶农普及茶叶新技术,特别是新品种、新设备,以及茶叶加工生产的技能培训。”刘国英介绍。
2015年,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宏到武夷山实地考察,启动优质高效生态茶园试验。
“不要看我们专门筛选的普通油菜籽和大豆,大豆需要接种高效根瘤菌来提高土壤肥力。”发明这个技术模型的廖宏向记者介绍了它。由于长期与大豆打交道,廖宏深知大豆的固氮作用,通过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燕子科生态茶园大豆根系的潜力。
2018年,燕子科茶园开始运用这一成果,成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点。
“与过去相比,茶叶吃起来更甜更香,茶叶的耐泡性提高,茶叶的品质率提高了20%以上。”杨是生态茶园的受益者之一,生态茶园不仅增加了他的收入,还带动了近200名茶农获得r
武夷茶增信体系逐步完善。
“茶青卡”和“商品标”上印有武夷茶地理标识,消费者购买时一扫标识,便能判断是否产自武夷山。
此外,溯源平台还为武夷茶市场公信力保驾护航。平台串联了茶叶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消费者通过平台可直观溯源查询。
武夷山市确保茶叶品质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软实力赋能。
“我们过去是为了做一杯茶而做茶,现在要真正把一片叶子做成一个产业。”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晓军表示。
据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数据,2020年,全市茶叶产量2.08万吨、产值达22.63亿元,全市有近一半人口从事茶叶相关工作。
“武夷岩茶”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下一步,武夷山市瞄准绿色发展方向,要建设“世界茶源”“中国茶都”,进一步放大品牌价值,让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视频拍摄:王铣;实习生刘佳莹亦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