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100亿元。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

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100亿元。

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

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访华点名约见他。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

他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追求创立先进的民族工业,也奉行开放、包容,向一切先进者学习。

这个小时候一天只能吃汤汤水水两顿简餐的少年,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著名企业家的,他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看到这儿,想必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他就是——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曹德旺。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玻璃大王、企业家、慈善家——曹德旺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汽车玻璃生产

大家好,欢迎来到郭门正道。

曹德旺,出生在1946年的旧上海,在上小学之前,他的名字叫做“小印度”。母亲告诉他,在当时的上海租界,巡捕多为印度人,于是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打扮成印度巡捕的样子,绰号“小印度”也因此而来。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旧上海的印度巡捕

在上海,曹父曹河仁拿着此前在日本学习经商、帮徒赚来的10万日元,投资经商,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日子过得也算殷实惬意。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永安百货旧照

1947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

这一年,曹家决定返回福建高山镇。曹父买了铁壳船,打算用这艘船把全部家当运回老家,一家6口另乘客船出发。可是人都到家好几天了,也不见货船靠岸,最后传来的消息是,遭遇风暴,铁船沉没,就这样,家当全都没了。

幸好,曹母陈惠珍把当时的很多陪嫁过来的金银细软带在身边,得以保全。为了生活,曹母把这些东西全都换成了钱,用来买地、盖房,以便保障家人老小的基本生活问题,但也因此,日子变得窘迫起来。

在这里,曹德旺在书中写道:

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1954年,还没有名字的曹德旺已经9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村里的先生给他取了名字,曹德旺也如愿开始了自己短暂的求学之旅。之所以说短暂,那是因为曹德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总共也就五六年左右,基本也就是小学毕业吧。少年曹德旺经常去捡一些树枝之类的柴火,拿回家给母亲做饭用,但这件事却被教导主任冤枉他天天中午跑到小河沟玩水,还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训斥他,因此曹德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教导主任。

他是怎么报复的呢?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主任旁若无人地走进厕所,自顾自地解开裤带,蹲在坑位上大便。我溜到背面,爬到墙头上,正想拿出石头往下砸,可又一想,若砸坏了,家里没有钱赔,手又收了回来。不砸,又不甘心。阵阵臭味扑鼻而来,我捂着鼻,脑袋里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尿他呢?心到意到动作到,嘘嘘就尿到他的脑袋上面去了。主任跳了起来,屁股也没擦,提上裤子就要抓我,我慌忙跳下墙,撒腿就跑……

之后的故事,自然跑不出常见的剧情,教导主任气急败坏地找到家里来,接着是母亲出面道歉平息此事。

结果可想而知,曹德旺自然是不敢再回学校读书了,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对老师做了那样的事,我怎么还敢回去呢?

辍学这一年,曹德旺14岁。年幼的他,拾柴、挑水、放牛、也通过哥哥的书本,学会了自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甚至如他自己所说,“一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着各种书籍,并有一个怪癖,到我家千万别向我借书或要书,再好的朋友我都不会给,真是有一点爱书如命”。

就这样,转眼又过了几年。几年间,曹德旺在农场做过工、跟父亲去福州贩过烟丝、做过水果生意。

1968年,22岁的曹德旺结婚了。

爱动脑筋的曹德旺,在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里,做了很多思考。

“父亲的烟摊被缴,更激发了我外出闯天下的决心。在我看来,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做的事,阅批不认可也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我还年轻,不能重走父亲的老路。独立出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做阅批允许做的事,而且要学会学习的生意。”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这样的思考,曹德旺开始行动起来。

东拼西凑了几百元钱,曹德旺开始用心种植白木耳,也收获了十几斤的一级品白木耳。然而不巧的是,那一年福州市场上的白木耳供大于求,根本卖不上好的价格。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白木耳

这时,曹德旺从镇上一个干部那里了解到,说白木耳在江西可以卖到50元左右一斤——这个消息让他大喜过望!凭着贩卖烟丝和水果生意的经验,曹德旺立马行动,迅速坐火车到了江西。果然,十几斤的优质白木耳,卖了800多块钱。

这让曹德旺开始动起了脑筋,白木耳的价格,福建比江西便宜三分之二,何不收购转卖赚取差价呢?这不比自己种更能学习吗?

说干就干!

一次又一次从福州到江西的往返旅程,直到1970年冬天才结束。据书中介绍,其中赚得最多的一次,是3000多元钱。

“300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2000元可以盖一栋房子。3000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上百万啊,许多人家根本想也不敢想。……”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第三套人民币

这么看来,曹德旺不仅善于开动脑筋,胆子也很大。上个世纪60年代末情况特殊,如若被抓,可是非常严重的!果然,当曹德旺打算最后大干一笔、就此收手的时候,拖着价值3000多元白木耳包裹正要出站的他,被值班民兵抓个现行。

民兵告诉他:“同志,投机倒把是不允许的。货,收购站收购了。钱,暂时扣下。如果是集体的,你回去开个证明来,才能把钱领走。”

鸡飞蛋打的曹德旺,只能悻悻地返回,并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取得乡亲们的谅解和时间上的宽限。在这里,书中写了这么一句话,

“看来,我必须独自承担 并且独自解决问题了。”

在我看来,这是许多人不曾明确意识到的独立人格的觉醒时刻。不管童年、少年时期我们所成长的家庭富有还是贫穷,父母都习惯性地张开他们的双臂,帮我们遮风挡雨,这是伟大的父爱母爱使然,不需要经过任何的理性思考,并且这个阶段,会随着时间缓缓延续,没有外界强力干扰,基本不会停止。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大多倾向于习惯这种呵护、慵懒得待在这个天然的舒适圈里,汲取父母的付出,进而生发出一份惰性之心,遇到什么问题自然难以独自担当。我们不妨自问,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有没有过这种顿悟和觉醒时刻,进而从此就像变了一个人?而这个时刻,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18岁?25岁?还是更晚?

白木耳事件总算告一段落,曹德旺开始了新的闯荡。

在工地免费修自行车却得到了千元巨款的赔偿,由此偿清了此前的债务;在大洋农场做果苗技术员时,因乐于助人结识了山兜农场场长王以晃,进而接受王以晃的邀约来到山兜农场做销售员,并有着非常可观的收入,第一年1万元,第二年3万多,第三年又是3万多,可以说在苗木界已是名声在外。

但曹德旺,却下定决心离开苗木界。

此时有人来挖他,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不会吧,40%(抽成)!疯了!花一倍的价钱来挖墙脚,我是什么呀,不过是一个卖树苗的。这还了得,我的情况,福清人都知道了,钱赚太多,是要拿去枪毙的!不行,我得想个法子把他们打发掉。”

我想,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每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换作任何一个人,都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做出放弃的决定。我们不能说这是什么命中注定云云不负责任的话,但是能够在别人高出一倍的抽成邀请自己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外在因素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潜在巨大风险,而没有被巨额财富冲昏头脑,这本身已经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

截至1976年,30岁的曹德旺,从能往老师头上撒尿的捣蛋学生,到随着父亲贩烟丝卖水果为家里出一把力,到长大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随之而来的是独自闯荡天下,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以及非常可观的财富收获,同时也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之下,保持了自己的定力、规避了潜在的风险。

玻璃大王曹德旺(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为人知的贫困童年)


  • 发表于 2021-09-26 08:15
  • 阅读 ( 39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75201187
175201187

69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