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队中的“三三制”是指“一师三旅一旅三团”等编制原则,即上级单位管辖三个下属单位的编制。
00-1010军事编制随着军队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军事组织的“三三制”起源于英国将军汉密尔顿爵士根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管理范围应该在三到六个人之间,三个人会让一个军官相当忙碌,而六个人可能一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他讨论:“越接近整个组织的最高指挥官,就越应该三人一组,越接近整个组织的基层(战斗步兵),就越应该六人一组。”他的理论影响很大,英国的军事制度是以“三三制”为基础的。随后,苏联等国采用了这一汇编。
00-1010国民党军在黄埔建立后,在苏联学习,改为“三三制”,即师管三个团,团管三个营,师内约5500人。北伐八军中,除继承护法军编制的第七军外,共有9个旅(即1个旅、2个团、1个团、4个营、1个营、3个连),只有一个旅部。战时成立“第* *路司令部”统辖几个旅,其余都是三三制。此后,各路军队也按三三制编制。
民国后期,国民党进一步改革军队组织,军队实行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顺序组织和“三三制”原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分散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组织规模不同,装备也不同。解放军部队一般按照兵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的顺序,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编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组织,纵队更名为陆军。军队上面有兵团,下面按照师、团、营、连、排、班的顺序和“三三制”的原则组织起来。
“三三制”相对固定,不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美国曾一度采用三三制,但很快就放弃了固定编制的做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常打破这个组织。瓜岛战役前夕,由于陆战一师部分兵力不到位,美陆军司令部将陆战二师部分兵力划归陆战一师司令部指挥。中国新组建的机械化步兵旅放弃了三分制,转而采用模块化配置。然而,作为一个行政机构,三分之三制度仍然在一些军队中普遍存在。
这也是美军后来“模块化”思想的雏形,即师部所属部队不固定,战时按情况进行配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三制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