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摘要 原标题: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首页>节气>封面>正文凉风有信秋月无边2014-08-1509:51作者:王晶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37期折扇立秋折扇,...

摘要

原标题: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首页>节气>封面>正文凉风有信秋月无边2014-08-1509:51作者:王晶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37期折扇立秋折扇,又叫撒扇、聚头扇,南宋时由朝鲜进贡而来,也有说自日本传入。与其他形制的扇子相比,折扇的时间较短,但由于多以竹为扇骨,”扇面必有书画佳者”,颇受文人雅士所爱。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有个学生王廷鼎

原标题: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首页 > 节气 > 封面 > 正文

  凉风有信 秋月无边

  2014-08-15 09:51 作者:王晶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4年第37期

  折扇立秋

  折扇,又叫撒扇、聚头扇,南宋时由朝鲜进贡而来,也有说自日本传入。与其他形制的扇子相比,折扇的时间较短,但由于多以竹为扇骨,"扇面必有书画佳者",颇受文人雅士所爱。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有个学生王廷鼎,写过一本《杖扇新录》,里面详细记载了竹扇、羽扇、纨扇、福寿扇、碧纱扇等很多扇子的用法,其中,在"折叠扇"一条写道:"初夏用折扇,中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矣。僧道专用折扇,盛暑僧用蒲扇,道用羽扇。商人止用折扇、蒲扇,近亦有用羽扇、团扇者。"可见,古人对扇子的使用非常讲究,不同身份,不同节气,所用之扇不同尔。

  折扇,又叫撒扇、聚头扇,南宋时由朝鲜进贡而来,也有说自日本传入。与其他形制的扇子相比,折扇的时间较短,但由于多以竹为扇骨,"扇面必有书画佳者",颇受文人雅士所爱。

  折扇与竹

  扇子古称"箑",《说文解字》有"箑,扇也,从竹。""箑"专指竹制的扇子,为"最先者编竹辑羽为之"。还有一种叫法,就是"扇",户下从羽,在古代其实是单指羽扇。

  扇子的品种、类型很多,仅羽扇就有雉尾凤羽扇、鹊翅扇、鹤翎扇、鹅毛羽扇、雕毛羽扇、孔雀扇、雉尾鹰毛羽扇等,更不消说还有各式竹扇、纨扇、油扇,杂扇中还有芭蕉扇、鸭脚扇、槟榔扇……

  45岁的刘峻,是沪上资深旅游业人士,也是有名的藏扇大家。与很多商人不同,资本带来的快感于他而言远远敌不过把扇在手。如果将他日常的最佳状态定格为一帧画面,应该是这样的:古琴声声,沉香袅袅,他悠然地喝着茶,摇摇扇子。

  多年收藏折扇的经验,刘峻对折扇的渊源有自己的看法。"就算折扇的制式是日本传过来的,也不能把折扇就作为是外来文化。我们本来就有团扇、羽扇、竹扇等很多种类,扇子从文化、精神,都有鲜明的汉文化传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日本折扇的实物要早于我们,我们最早的实物是在南宋。"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刘峻对折扇的最初认识完全来自于家承,他告诉我们,折扇在江浙沪一带是非常常见的器物,特别是在书香门第,折扇一件生活必需品。"家里祖辈都是读书人,很文气,有拿扇子的传统和习惯。小时候看大人出去,都拿把扇子。所以从小就喜欢,到了夏天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拿把扇子出去。有这种形象让我感受、模仿,也就潜移默化植入了我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就想使用它、感受它。"

  在开始收藏扇子之前,刘峻家里就有几十把很好的折扇了,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扇子。"手里拿过很多把扇子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扇子是喜欢的,有些是不喜欢的,有了经济基础之后就会去买。开始时,也会买一些今人做的新扇子,但总觉得新扇子没有家里的老扇子好。"

  刘峻所说的老扇子,是指1949年以前的扇子。那时,制扇在规制的正规性、制作体系完整性、打磨工艺传统性以及选择材质的特殊性等方面,都是现在的扇子无法比拟的。"从器物的内涵来说,差得太多了。比如选材上,以前做扇子的有习俗,祖辈采的竹子,祖辈不用,而是储存到子辈、孙辈再来使用,这期间有一个竹材置放的过程,再比如打磨工艺,以前都是用传统的水磨工艺,所做出来的竹扇子拿在手里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在上海一带,一些很有名的老字号如朵云轩,还有文物商店,偶尔会出一些老扇子。于是从九十年代末,也就是1998年、1999年前后,刘峻就开始只买老扇子。

  折扇所承载的独特的文人气质,让刘峻十分迷恋。自南宋以来,竹子就一直是扇骨的主要载体。中国士人阶层对竹子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江南。竹子因有节,自古就具有气节之意象。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困多年,回到朝廷之后还带着他的竹杖,便是因为竹乃气节之象征。宋朝时,文士阶层受到国家重用,竹子为气节之物的观念也定型于此时,一直为士大夫们所崇拜。从某种意义来说,竹子称得上文人的精神图腾。"最早,作为一种杖仪,将竹子与文人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国文人在生活中追求个人品位,对器物看重格调,折扇扇骨多为竹质,符合了文人的喜好,再加上折扇必有书画,内涵丰富,因此,执扇成为文人士大夫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中国竹子的种类非常多,上品有湘妃竹、梅鹿竹、凤眼竹等,还有一些现在已经绝迹的棕榈科竹子,如芝麻竹、金丝棕竹等。"芝麻竹在清中期就很少见了,但是我们见过流传下来的芝麻竹扇子,从各种文献中找到了它的来由。"

  中国古代把非草非木以外的植物统称为竹类。芝麻竹是棕榈科,但与现在看到的竹子完全不一样。刘峻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看见的竹子是多种结构组成,表面是竹青,里面是竹肉、竹黄,芝麻竹里里外外只有一种类似木质一样的结构,既有木头的细密度,又有竹子的韧性。将它做扇子,气质非常好,兼有木与竹两种特点。现在和它同科的棕竹还是有的,但是密度很松,比芝麻竹差远了。"现在的湘妃竹和以前也是完全是两种概念,以前的湘妃竹花纹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因为湘妃竹的'眼',其实是一种寄生虫寄生所致,它的形成与湿度、温度都有关系,只有特定的温度、湿度,加上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漂亮的花衣成为湘妃,而现在整个气候环境都与古时不同,腊底紫花的湘妃很难出现了。"

  除了竹子本身的特性,将很多种传统工艺集于一身,也是折扇吸引刘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扇骨来说,材质有竹、紫檀木、象牙、玳瑁、漆器、白玉、螺钿等,每一种材质所有的雕刻工艺也不尽相同。扇骨头部的扇钉,为牛角所做,也分黑白两种。扇面包含的元素,材质有泥金、冷金、洒金、发笺,内容则又涉及书画、墨质、印章等。

  "玩一把扇子,是了解其他工艺的很好的途径,可以接触很多门的工艺。我以前对漆器并不了解,但通过扇骨制作,接触到剔红、菠萝漆、退光漆、影漆、堆漆、漆上镶嵌螺钿、象牙片、瓷片等种种漆器工艺,这都是玩扇子之前所不知道的。"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在刘峻看来,中国的扇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有所深入的。中国人用扇子是用到了极致,而日本人用扇子只能说是用到了"形"。

  日本的折扇600年来基本上没有变化,永远保持了一种形式。与我们所赋予扇子的丰富内涵相比,日本扇子的象征意义相对简单:五德五戒。扇之"五德"是送礼、除尘、作战指挥、遮日、舞蹈。扇之"五戒"为戒偷、戒酒、戒杀生、戒作恶等。

  琴罢倚塌赏扇:从喜欢到自成体系

  刘峻收藏折扇,除了"老",还有三个具体的标准:第一,扇骨是金石书画家所刻;第二,扇子原是文人所用;第三,就是扇子要完整。"扇子的扇骨和扇面要完整,最好是扇骨和扇面是同一上款的,比如扇面是某某雅玩,扇骨也是,即原配的套扇。"

  扇骨的雕刻从执刻者的角度,可以分为匠人雕刻与文人雕刻两种。其中,文人雕刻的主体就是印人,也就是金石家。刘峻告诉记者,他不是很喜欢竹刻家刻的扇骨,虽然很漂亮,但是难脱俗味。印人刻骨则不同,金石家一般都擅书法、刻石,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入刻的材质也非常丰富,如石、玉、水晶、象牙。而普通的竹刻家作品艺术含量远低于金石家。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在金石竹刻中,进一步缩小收藏范围,刘峻最终将自己的收藏体系定位于浙江(浙派)文人刻竹。"这个定位从确定到现在差不多十多年了,在这之前海派、浙派、吴门、扬州的都会收,扬州刻箑多是象牙入刻的,匠气味儿重,而浙江金石家刻竹明显是金石气和文人气。我有一把刻箑,扇子上款是杨聋石,他是嘉道时期江南第一名手。他请西泠八家之一赵之琛帮他画刻了《杨柳双燕图》,另一面是他自书自刻元四家之一虞集的茶诗,一把扇子出自两位大家之手,而这两位大家都是嘉道时期一流的印人,非常难得。在扇骨收藏中,这把刻箑的地位非常高。"

  "浙派"印人大多以杭州嘉兴为中心,源自清乾嘉时期的"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八位篆刻名家。八位名家诗、书、画、印兼长,形成了清雅淡泊,雄健苍古的金石之风。1904年西泠印社的设立,便与"西泠八家"文脉相连。

  金石家除了刻章以外,还会刻竹、杖、笔筒、砚台等。印人刻竹始于乾嘉时期,之前很少。他们大多把自己的喜好刻在扇骨上,如青铜铭文,石碑、汉砖上的书法等。刻竹对过去文人来说是一种闲情,而文人竹刻中最多的就是扇骨。

  在刘峻的收藏中有一把晚清金石大家吴匊邻的刻箑,扇骨的刻稿是蒲作英画的,内容是竹子和他的书法。扇骨的材质是象牙,刘峻说,"象牙一般都很俗气,但这把刻得相当文气。所以,其实不管材质是什么,施材的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修养去把握,使金、玉、象牙这些富贵的材料变得格调高雅。"

  玩扇多年,刘峻说"最有游戏感"的就是明朝的折扇。之所以称其有"游戏感",是因为藏扇圈里一开始都不认识明代扇子,只是觉得制式上有些怪,大家还会相互转让。但真正认识之后,才明白明朝扇子的格调是扇子中格调最高的。

  "明朝扇子的扇骨基本都是素的,不假雕饰。因为明代讲究大雅不雕,以素为美、以轻为贵,线条是美感所在,和明式家具一样。清中期以后,受清室宫廷审美之影响,雕工过多,整体繁复才成为主流的。"

  刘峻坦陈,虽然收藏很多浙派竹刻扇,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明朝的扇子。明代折扇气质独特,格调高古。但与清代的扇子不同,明代扇子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很难考据。只能从制式上的特点来认识,这就需要很成熟知识体系储备。"我对明代扇子真是很有感慨,曾经因为不认识,1000块钱就转让掉了。差不多七、八年前,通过大量资料查阅,我才逐渐掌握了明朝扇子的概念。江南一带出土的明代墓穴,与北方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陪葬的扇子特别多。明代的扇子由于制作精良,五六百年的都保存得非常好。出土就成了最标准、最直接的认识。认识了这个样子,再到博物馆去看,从形式上去辨别。有了辨别能力之后,进一步研究。"

  清代和民国都有仿明代的扇子,和家具是一个概念。"但是仿其实只能仿到明扇很多特征的一部分,仿制的人有自己不同的出发点,没有完全是一样的。明代、清早期、清中期、直到民国,扇子的制式不停在变化,每个人的审美和要求不一样,导致做出来的扇子也会有很大不同。"

  刘峻认为,扇子在明代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种高度是清代和民国不能比的。

  清朝和明代相比,清朝的扇子大了、粗了,这与明代的家具都线条优美,到了清代就会装饰繁多而略显笨重,是一样的道理。不同时期的的工艺都会受时代影响而渐变。明代没有扇套,读书人拿扇子,作为文人的身份象征,外出就拿在手,到家就放在扇箱。但是到清代为了方便满族人骑马的需求,就有了扇套,可以挂在腰间。明代折扇挂扇坠,清代则不流行。"所以现在我们根本看不到扇坠的实物。不知道明朝的折扇是怎样挂扇坠的,但肯定是有扇坠。因为,文徵明之孙文震亨写的《长物志》里专门有扇坠的条目,他认为读书人扇坠以沉香、白玉为贵,次以为水晶、玛瑙。再下面的材质就不要挂了,有恶俗之嫌。但女子用的团扇保留了扇坠,就是下面的流苏。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扇坠原来是挂在扇腰上的,打开的时候会滑到最下面,可以很自然地拿在手里。也有臆想者把扇坠挂在扇钉上,这个可以断定是不对的。"

  最让刘峻想不通的是清代扇子规制上的变化。"明代的扇子扇肩(扇面的下边缘)与执手的比例是5.5:4.5,到了清代变成了7:3,看起来头重脚轻,不美观,拿着也不舒服。扇面大了,也容易破损。"

  中国人常说器物,器有一定规制,在古时为祭祀、进庙堂所用,而物,并不要求规制,只要能尽其用就好。比如拐和杖,其实是两件事情,杖是表明执杖身份的,有所礼仪,而拐在五代十国才出现,是助行的实用物件。扇子是读书人用的东西,有文化、有象征、有精神,所以应该是器,而不是物。"如果在明朝,扇子的格调精神让文征明用一把扇子换两把红木的椅子,他是不愿意的。扇子是文人拿在手上的,凳子是坐的,两者制做的出发点和要求的艺术高度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用一把明朝的扇子换两把红木椅子,反倒是椅子的主人不愿意换了。"50年代,王世襄于北京西单北大街路西旧书店,见清代梅花纹镌甸墨漆册页盒,即用粉彩瓷砖面花梨六仙桌等硬木家具数件相易。可见文房之器物和家具物件不是一个层面的。

  "民国年间沪上文人李锡卿夫妇,花甲生日的时候不摆筵席宴请宾客,而是出了一本竹刻的拓片集《嚼雪庐自玩竹刻》,其中刻箑很多,格调高雅。扇子和竹子,是文人永远喜欢的两个概念。"

  张岱的《陶庵梦忆》曾记载:沈梅冈先生得罪严嵩,在狱十八年。读书之暇,旁攻匠艺,无斧锯,以片铁日夕磨之,遂銛利。得香楠尺许,琢为文具一,棕竹数片为箑一,为骨十八,以笋、以缝、以键,坚密肉好,巧匠谢不能事。文恭铭其匣曰:"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铭其箑曰:"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梅冈制,文恭铭,徐文长书,张应尧镌,人称四绝。"而清代的文人笔记中,再也看不到这里所表现出的扇子对于士大夫的重要意义了。"

  折扇收藏的闹与静

  很多年前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津沈阳道的古玩市场,一家店铺刚开门,店主从店里抱出一只高脚搪瓷的白痰盂罐,很破旧,还能看到搪瓷磕碰之后的斑驳。痰盂罐里面塞着一把鸡毛掸子,两三把竹尺,还有几把扇子。刘峻正好经过,而这次偶逢也成为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奇遇。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几把扇子里面正好有一把荸荠头,是乾隆时候的工,做得非常好,品相也很好,就是比较脏,我就和他讨价还价,最后300块买下来。后来,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么有意思的事情,在一个痰盂罐里遇到一把乾隆工的扇子。这就叫斯文扫地吧。前几年苏州有一个朋友编一本《怀旧雅物》,还把这把扇子借过去拍照,真是很难得的一把荸荠头。不过现在新仿的荸荠头遍地了。"

  刘峻告诉我们,到他这个阶段,收扇子已经是一件比较安静的事了。"走走摊还可以,比如前段时间到扬州旅行,在天宁寺古玩摊子上买到了一把舒莲记(舒莲记是清代杭州最大规模的扇庄,比王星记、张子元要老)。但是现在这种概率很低很低了,上海基本不能逛了,大家都认识。拍卖的情况也差不多。"

  他现在做的,就是很认真地去了解手中的每一把扇子,把藏品有序地整理清晰,著录于文字。六七年前,刘峻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浙江文人竹刻"的专题写作。"之前拜访导航朋友黄玄龙,闲谈之际,都认为收藏要做专题,盲目收的话很难出成绩。刚开始定位收藏后,成绩还不错,拍卖行、古玩店能拿到浙派比较好的刻箑,但现在其他藏家也知道了什么扇子艺术含量高,价格就涨得非常离谱。"

  刘峻告诉我们,七、八年前,他去北京参加拍卖,曾买到一把扇子,是任伯年的儿子画的一字一画。扇骨是清代晚期,浙江嘉兴有名的金石家陈澹如摹前辈金石大家赵之谦书梁山舟的扇铭,扇子是送给张静江的堂兄、南浔四象之一的张石铭。吴昌硕很尊重张石铭,在杭州西泠印社至今还保留着张石铭先生的四处石刻和匾额,最著名的要数"闲泉"二字。"像这样一把名人合作的全品相的扇子,当时才2万块钱,现在加个零也买不到。"所以,在收齐"浙江文人竹刻"的主干线之后,刘峻放弃了样样都收到实物的想法,支线用拓片或博物馆资料来代替。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扇子的收藏这些年很是热闹,但在刘峻看来,整体水平和晚清民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们收藏,会找很多文献资料。一把扇子扇面、扇骨当时是怎么定价的,起码要有个基本概念。比如拍卖行有两把扇子,一个扇骨是刻的一字一画,一个是刻钟鼎文。先不论扇面,都是同一个人刻的,很多人就会觉得价格应该差不多,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拍。但是其实当初定这把扇子时,润例肯定是不同的,一个很便宜,一个会很贵,可能十倍之差都不止。"

  所以,了解扇子,要去先了解古人的出发点。一把扇子上刻什么才是最高级,都是有规矩的。"晚清时候的赵子谦,是一位金石大家,他曾经在扇骨上刻过一段话:'扇之骨,可刻铭,无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难变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慎取,知轻重',作为扇铭,以扇骨喻人之风骨,可谓意义深远,暗喻了文人内敛的品性,这是最高级的。一般人是不明白的。"

  有些人只是收藏扇面,但扇面只是扇子的一部分,其本质还是书画。扇子最重要的是整体完整。"

  收藏的过程,就是不断取进、剔除的过程。买进来之后不合适的扇子,刘峻就会把它们出掉。所谓不合适,一种是扇子本身的艺术性不够,另一种则是不为专题收藏所需。但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性子急,觉得不合适的就想赶快卖掉,通常都是很低的价格。"所以接我第一批东西的都是现在收藏扇子很有名的人了。"

  "以前收过的吴门、嘉定的刻箑都非常好,但因为不符合专题的思路,就出掉了。做收藏、玩古董千万不能后悔,要不就没法做了。好的就保留,不好的就剔除,中间不变的是的良好的心态。收藏会让人很愉悦、很自信,但后悔、纠结就会影响心情,把收藏所带来的最大快乐大打折扣。"刘峻说。

  0

  凉风有信(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 发表于 2021-09-22 11:20
  • 阅读 ( 255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逃爱
逃爱

70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