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即便是不熟悉二次米的人(比如我),也会经常看到「弹幕」这个词。正好这两天闲下来的时候,我在看《Peaky Blinders》,也就顺手查查了一战的资料。看过了索姆河、凡尔登这些随随便便几十万人战死沙场的战役,突然发现了一个词:弹幕战术。仔细一看,才明白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弹幕」一词的开端。
有句话说在前面:据Wikipedia表示,现在媒体上对战争题材中使用「弹幕」一词,基本上都是错的。
========================
假如你是个士兵,手里有一把步枪,站在你的战壕里。敌人从远远的平原上冲上来了,你要做的是什么?
大部分人肯定在想,我要瞄准一个敌人,然后打得他脑壳出血。
这时你就会面临第一个概率的问题:我这一枪打出去,有多大几率打中他?
然而在战争中,这样一对一的情况非常之少 —— 尤其是到了近代战争,当火炮、迫击炮、手榴弹等等大范围杀伤武器出现之后,指挥官们往往会期待用这些会爆炸的武器去干掉对方的步兵,而不是自己带着兄弟们上去跟人家拼刺刀。
(旧)阿姆斯特朗炮。这还不是新阿姆斯特朗回旋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还原度还不高。
然而,像这样的玩意儿是没法用的,因为每次装弹的时间太长,装上了弹头之后还要填火药、放雷管。到了20世纪初期,这样的大炮已经基本淘汰,只能拿来吓唬一下喊着「刀枪不入」一起往上冲的义和团。
进入20世纪之后,各国军队的武装,逐渐从以人海战术为主,向着配备先进武器装备的方向前进。这样一来,炮兵和步兵的配合就变得重要起来。
起先,大炮的作用是瞄准目标后射击,其目标包括城墙、掩体、人群等等。然而,随着步兵学会了如何防御大炮的直射攻击 —— 他们开始挖战壕,让自己不暴露在大炮的视野之内 —— 阿姆斯特朗炮就不得不开始把头扬了起来,用抛物线去攻击战壕里的敌人。
φ就是大炮的仰角。由于不能直接看到敌人,只能大致推测敌人的位置。于是炮弹「能否命中敌人」的概率,就进一步下降。为了弥补这一损失,英军开始使用「炮火集中」的战术:用18门炮同时对一个地区进行炮轰,尽管每门炮的命中概率不高,但是可以用多门火炮来保证相对高的命中概率。
这样的攻击最初给敌军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然而德国人还是油滑地想出了对策:他们把战壕开始向横向扩展,让战壕里的士兵充分散开,这样即使是集中的炮火,也无法一次性歼灭很多敌人。
为了防止德军的横向展开,英法军队也不得不开始对战壕进行横向拓展,这样一来,在双方的阵地上工兵们挥锹抡镐,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工事建设:
图中那些弯弯曲曲的线,不是小路,而是一处村庄外的战壕分布。
当然啦,作为一名士兵,你一旦钻进这样的战壕,就肯定不想再爬出去了 —— 因为任何在战壕外露出身体的做法,都会招致对方重机枪的猛烈扫射。
战壕战有两个弱点:第一,士兵在战壕里不易判别方向,进攻时容易造成战壕里的堵塞,反而会成为对方的炮火目标;第二,战壕一旦被挖穿,那么双方士兵将直接进入白刃战,偷袭的一方有明显的优势。
1915年3月10日,在新沙佩勒战役(Battle of Neuve Chapelle)中,为了让士兵们摆脱在战壕里龟缩的情况,英军首先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1. 集中几乎所有的炮兵火力,对敌方阵地进行2-3轮齐射,覆盖对方全部战壕;
2. 步兵冲锋,杀入敌方战壕,干掉那些没被炸死或者只是被炮火吓晕的德国人;
3. 炮兵调整着弹点,将炮轰地区向前推进100米,然后再次齐射;
4. 步兵继续前进,占领地方战壕,重复上述过程。
而这样的战法,被指挥这场战斗的英军米帅约翰・弗兰奇(John French)命名为「炮兵弹幕(Artillary Barrage)」。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开始使用「弹幕」一词的开始。仅仅三天,英军便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
弹幕的使用也有弱点:它对于弹药的消耗量要求非常高,是一种「奢侈」的战法。而且如果指挥得当,在炮轰开始后便命令士兵沿战壕后撤,等炮轰间隙时,趁敌军没有扑上来抢先回到阵地里,那么这样炮兵步兵配合的战法也就失去了作用。就这样,德军在一年后的索姆河战役中,利用充分展开的战壕工事,成功地防御住了英军的弹幕攻势,将战斗再一次拉入了泥潭。
30年后,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共军与国军在双堆集也上演了一场弹幕战法的激战。双方经过紧张的战壕工事防御之后,被围困的黄维军团利用手中大量的火炮和弹药,企图用弹幕战法将共军的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进行突围,然而共军的纵深战壕让弹幕的作用再次落空,最终将国军黄维军团全歼。
--------------------------------
随着战争手段的升级,弹幕战法也在不断进化。其中的例子便是「最终防御射击(Final Protective Fire)」和「预测射击(Predicted Fire)」。
最终防御射击的目的很简单:破坏敌军的冲锋。当防卫战线上出现了可能的敌军动向的时候,防御部队对该方位进行集火攻击,而不是瞄准射击。这样的防御手段多次被美军用来进行阻止日军的死亡冲锋。被称为「最终防御」的原因是,一旦这样的集火攻击失败,那么我方将马上面临拼刺刀的白刃战局面。
在弹幕视频中,如果有什么人故意发了剧透弹幕的话,这时用户们会在同一时间上拼命发弹幕来盖住那条剧透;当有人企图用弹幕挡住什么重要内容的时候,正义的用户会先出来诅咒对方的全家,这就是「最终防御射击」。
(图为最终防御射击失败wwww)
最顶部的红字「底部弹幕先炸妈」,就是一条很好的最终防御射击。
而预测射击,与弹幕攻击不同的是,它不进行试射。所谓试射,是在大规模放出炮火之前,用单发射击的方式对着弹点的距离和方位进行测试射击。然而这样的射击有个致命的缺陷:它会暴露马上到来的弹幕攻击,给敌人撤退时间。因此在二战中,进行炮击之前往往会派出侦察单位,对敌方所在位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再返回给炮兵指挥部。炮兵指挥部只需根据侦察结果,对地图某一位置进行持续射击即可,而不用自行试射。
所以像是「前方高能」这样的一条弹幕,便可以理解为「试射」。
而那种没有宣告,突然出现了满屏的弹幕,这就是「预测射击」。
最后,给大家拜个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