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来北京的第一站径直去了圆明园,这种选择源自历史的震撼和文化记忆的本能。自称文明的英法联军摧毁了他国的珍宝,将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标榜法...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来北京的第一站径直去了圆明园,这种选择源自历史的震撼和文化记忆的本能。自称文明的英法联军摧毁了他国的珍宝,将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标榜法治的西方列强逼迫他国签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划分势力范围。从此勿忘国耻成为我们永久的使命和担当。漫步在圆明园的青石台阶上,复杂的情感交织弥漫。

初见即眷恋

湖天一色融入远方的湛蓝,天与云与山与水,邂逅积雪点点;垂荡的柳条和轻扬的芦苇诉说着冬日的庄严与含蓄温婉;复古的雕塑和耸立的石碑上还留有一百多年前的神圣威严,彰显出天朝大国旧日的盛观。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人头攒动的吹糖人小摊反而更加衬托出那片片枯荷、那幢幢木桥、那纷飞的落叶所构成的园子的落寞和悄然。但是这里的每一处都长在了我的审美上,我喜欢这里的一切。也许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生来就有的对圆明园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圆明园早已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西洋楼遗址区的两个小朋友拉着爸爸的衣角句句提问离不开乾隆皇帝,稚嫩却童趣的对话里我看到了教育和传承;导游悉心讲解着历代皇帝在仙人承露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历史在这里延续;圆明园的并蒂莲在六月绽放,却在我们心中的一年四季始终美丽,文化从不曾远离。

再看却惘然

历史的沉重在这里最为直观,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玉雕、如意、丝绣、雕漆、绘画等无一幸免,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尽成灰烬。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当展览馆的十二生肖兽首的复制件摆出,当大水法的断壁残垣零落眼前,当复原图再现和眼前的荒芜对比强烈,我们愤慨英法联军的罪行,感慨爱国人士高价买回圆明园珍宝的举动,痛心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浩劫,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定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是历史不能改变,并且镌刻着永久的遗憾。

回眸与反思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修复圆明园?”答案很简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比起修复昔日的奇观美景,这一片遗址和残缺反而更加震撼。圆明园的逝去让我联想到了中华法系,在清末列强侵略之后不复再现。清末变法修律的论战与收回治外法权成为法律移植时代的开端。那时的我们已经无暇顾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平等观、“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及“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自然观,时代被匆匆裹挟着向前,来不及回头细看。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圆明园的逝去是肉眼可见的心痛,只是历史不能重来,面对历史可以有一千种解释,我们追寻着她本来的样子,她有着唯一延续的古国文明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她是文明的、光辉的、仁爱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追求并且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留有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贡献,梁实秋所著《生活的艺术》展现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钱穆所著《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展现了注重内在修养、自由自在的东方情怀。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历史沉重的仪式感)

感恩与圆明园的这场相遇,我看见了历史,看见了传奇,看见了风雨,看见了风雨后的美丽和答案。


  • 发表于 2021-08-26 17:54
  • 阅读 ( 29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林勇
林勇

70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