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也叫鸿雁,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
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在那冰雪融化春暖花开草木复苏的初春,我们常会听到天空传来“呀、呀”的叫声。如果我们寻声向蔚蓝的天空望去,就会发现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的大雁从南方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可春去秋来,每当秋风萧萧、草木落叶的时节,成群结队的大雁又原路从北方飞回南方,这是为什么呢?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寒露期间,我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已达0℃以下,开始出现初霜冻,南方地区有时也因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使气温骤降,出现“寒露风”天气。“寒露雁南飞,菊花开”。“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大雁从白露开始到寒露,一直往南飞迁。
关于雁南飞,科学家根据古代的地理、气候和古代动物的情况,结合现代鸟类材料推理,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北方是鸟的故乡。很早以前,北方气候暖和,四季如春,鸟类在那里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大约在300万年以前,地球突然变冷,处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北方天寒地冻,鸟类找食困难,于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后来冰川解冻,天气转暖,它们又回到故乡生儿育女。天长地久就形成了每年春季必定飞回北方,到秋季又向南方飞去。
第二种看法认为,南方是鸟的故乡。最初鸟类的种类、数量都不多,居住的地方也有限。后来大量繁殖,数量逐渐多起来,原来的地方住不下,找食也困难,于是慢慢向外扩大自己的住处。第四纪冰川时期以后,北方没有什么鸟类居住,于是就飞到北方生
大雁是怎样迁飞的?
大雁的迁飞就象有人指挥着一样,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缓缓飞向同一个方向。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9~90千米,它们的旅途是比较漫长的,往往需要飞行一两个月,为了节省体力,它们在长途飞行中,除了用力扇动翅膀外,也常常利用空气上升的气流进行滑翔。
前面的头雁鼓动翅尖产生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就利用这股气流的冲力在空中滑翔。这样一只跟着一只,自然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队伍了。头雁为群雁识别方向,另外头雁也是最辛苦的,所以在飞行中它们常常变换队形、改换头雁。但无论怎么改换,它们的队形总是井然有序、稳而不乱的。在长途的旅行中,大雁排成整齐的队伍,还可利用群体的力量防御敌害。它们总是选有经验,身体强壮的老雁当“队长”,也就是头雁,飞在队伍的最前面,而让幼小体弱的小雁在队伍中间。雁群停下来休息,寻找食物时,总是派最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一旦发现敌人,它马上报警,呼唤群雁立即起飞,或者首先向敌人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