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力量联合作战的保障尖兵——记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工程师曾文龙

西部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演练正在打响。突然,“敌”方出动侦察机对我方实施战场侦巡,一旦得手,我方部署将被“敌”一览无余。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工程师曾文龙迅速进行判...

西部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演练正在打响。突然,“敌”方出动侦察机对我方实施战场侦巡,一旦得手,我方部署将被“敌”一览无余。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工程师曾文龙迅速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估,给指挥所提出应对处置建议,最终迫使“敌”方无功而返。

类似这样的演练,对曾文龙已是家常便饭。每年的重大演训任务,他从未缺席。电子对抗专业出身的他,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关克难,着眼保障多维力量的联合作战创新谋略战法。

“在信息化联合作战中,谁能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战争主动权。”在无形战场上守卫祖国的无线防线,曾文龙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我的工作就是以电磁波为武器,掌握和阻断敌人的信号,关键时刻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

2016年,曾文龙被任命为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从军区到战区,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电子对抗保障,将由以往单一的数据保障向提供多维综合信息的指挥保障转变,同时也向保障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

面对新的更高要求,曾文龙马不停蹄踏上能力升级和转型之路。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人工智能、无人智能作战等书籍。他像海绵一般吸收联合作战和军兵种知识,系统梳理战区电子对抗作战力量体系,调研摸底战区电子对抗装备实力底数、背记相关性能参数,将各类作战数据“印刻”到脑子里。

曾文龙经常到厂家和部队调研,掌握不同军兵种装备参数技术标准,打通信息共享链路;利用训练监察时机,检查督促诸军兵种一体筹划、一体联动。他借助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优势,想方设法推动联合作业机制落地落实,解决了以往数据采集单打独斗、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保障作战需求的“老大难”问题,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航天、航空和地面等多维力量的联合作战。

高原高寒地区是电子对抗保障力量的主阵地,为了准确了解战场环境、感知战场变化,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曾文龙都铆在雪域高原的任务一线。这些年来,他14 次赴高原边防执行任务,行程达10余万公里,走遍了西部边防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点位。

然而,受地形、天气、设备等影响,从前采集数据基本是“守株待兔”,有时蹲守十天半个月也一无所获。“ 狡兔还三窟呢!这个地方采集不到就换个地方,我就不信搞不定。”轮到曾文龙负责这项工作时,他一边优化设备,一边打起了“运动战”,让采集数据的效率显著提升。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业务室成立初期,人员来自不同军种,专业方向、作业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差异较大。面对战区全新的保障需求和联合作战人才的稀缺,曾文龙天天琢磨着如何招兵买马、为战育人。

“只要发现合适的苗子,他的眼睛就会发光。”保障队政委龚锐告诉记者,曾文龙为业务室的每名官兵逐一制定了“成长路线图”,如今13名业务骨干全部获得联指中心值班资格,3人进入战区专业骨干“人才池”。

近年来,曾文龙带领团队采集的数据、形成的成果获全军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多项成果填补了战区和全军空白,为联战胜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新质作战能力已成为打开未来战场制胜之门的密钥,瞄准无形战场的我们蓄势待发。”谈及未来,曾文龙目光如炬、满怀信心。

  • 发表于 2021-08-08 15:57
  • 阅读 ( 27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杨依依
杨依依

65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