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参数非常多、非常复杂,但是作为普通用户来说,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看它“能效等级”标识上面的数据即可。
定频空调和变频空调上面的能效等级标识是不同的——标准不同,内容也不同。对比一下就知道▼
两种空调共有的参数是“制冷量”(变频空调上写作“额定制冷量”),就从它说起吧。
制冷量指的是空调的制冷速度,制冷量越高,制冷速度也就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冷量越多。
放到口语的表达中,我们习惯将制冷量称为“**型”,比如32型,35型等,指的就是3200W和3500W制冷量(都是近似值)。比如上图中的定频空调,它的制冷量是3360W,就可以被叫做“35型”空调;变频空调的制冷量是3500W,也是“35型”。
这里的“输入功率”,单指“制冷时的输入功率”,简称“制冷功率”。我们可以把输入功率理解为“耗电速度”,输入功率越高,耗电量也就越高。放到口语中,就是我们说的“几匹”——1匹≈800W,也是取近似值。比如一台空调的输入功率是960W,就被叫做“大1匹”空调。
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吃得越多,干得也就越多——所以也会用这种方法类比到空调上,认为耗电量越高,制冷速度也就越快。
从大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1.5匹的空调,制冷量一定比1匹空调更高。但如果两台空调同样是1.5匹,它们的制冷速度就一样吗?(或者说两个制冷速度相同的空调,耗电量就一定一样吗?)当然不是!
这就要说到能效比了——吃的饭和干得活之间的比值,就叫能效比。放到空调里,就是制冷量÷输入功率。
所以能效比越高,空调的效率就越高——产生相同的冷量,就越省电;消耗相同的电能,能够产生更多冷量。
定频空调能效等级排名标准为:(能效比为)3.2~3.4三级;3.4~3.6 二级;3.6及以上一级。
空调不仅能够用来制冷,也能用来制热——变频空调的标准要更先进一些,除了衡量空调的制冷能力以外,还会衡量它的制热能力。因此空调制热量,也会标注在变频空调的能效等级标识上。
制热量就是它的制热速度——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所谓的“制冷季节耗电量”,和定频空调中的“输入功率”指代信息是一样的。都是指空调制冷时的耗电量——只不过变频空调分为低频和高频工作,低频时耗电量更低。为了更好的形容这种耗电量,所以测量方法是持续运行一段时间(1136小时),再计算出耗电量的平均值。
翻到最上面那个图,我们看到两台制冷量差不多的空调,变频空调的耗电量只是定频空调的一半。(只有持续运行时,才能达到如此低的耗电量。)
制热季节耗电量也是一样的测量方法,一样的含义。只不过测量时空调处于制热状态。
变频空调也有能效比,只不过它的能效比要更为复杂一点——变频空调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所以计算时要分别计算三种频率时的能效比,再取平均值。
全年能源消耗效率的等级排名标准为:3.5~4.0三级;4.0~4.5二级;4.5及以上一级。
变频空调的这种算法,叫做“APF效率”,定频空调的算法,叫做“EER效率”。虽然表达的含义差不多,但是排名标准不同——用定频空调的能效比和变频空调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的等级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同样是二级能效,变频空调由于标准更高,因此相对来说效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