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错觉!(“亚里士多德错觉”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将双手掌心向下向前伸出,闭上眼睛,然后让别人先后敲击你的双手背面(时间间隔要尽量短300毫秒)。然后睁开眼睛,将最先被敲到的手伸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能百分之百地答对。但是,如果将两臂交叉并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大多的时候我们都会弄错。还有和亚里士多德错觉相反的一种现象。交叉食指和中指,然后触摸墙壁或者盒子角落上的两个面。这次,人们会感觉到手指触摸到的是同一个面。原理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时候墙(盒子)的两面碰触到的是两个手指中间的两个侧面。“亚里士多德错觉”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错觉是最古老的错觉,而且也很容易实现。将食指和中指交叉,然后触摸一个小的圆形物体,比如晒干的豌豆,人们会感觉自己好像触摸了两颗豌豆。这个例子就是所谓的“感知分离”。当人们交叉手指时,这两个手指平时不接触的两个侧面便“相会”了,然后触感觉从这两个侧面分别传向大脑。由于正常状况下两个手指的这两个侧面是几乎不会同时接触同一个物体的,于是,人们的大脑意识不到手指已经交叉了,便“想当然”地以为是两个豌豆。
原理
人们双手交叉的信息没有成功“映射”到大脑中去。神经学家认为,当大脑试图同时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错觉。在这个例子中,大脑一方面要接收双手交叉的状态信息,同时又要关注敲打的先后顺序,而后者常常会干扰前者的辨认。
运用木制汤匙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令人惊讶的现象。双手各拿一个木制汤匙向前伸出,让别人快速击打汤匙末端,人们能够很准确的识别出最先敲打的那只汤匙。然后,当人们的手臂交叉时,人们的错误会远远增加。但是,当人们在交叉手臂的同时交叉木匙时,人们发现自己又能很准确地进行辨识了。这是因为两次交叉的影响相互抵消了。
“亚里士多德错觉”有什么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路线之间。他将一切事物都说成是由“质料”和“形式”构 成。“质科”是仅仅具有可能性的原料,必须取得一定的形式,其可能性才成为现实。这叫做“质料形式论” (hylomor Phism,hyle=matter,即质料,morphe=form,即形式)。他认为质料是消极的、被动的,形式是 积极的、主动的;形式是事物的能动的本质,这导致了他所谓“形式的形式”成为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因此,他虽然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却引进了与理念相同的“形式的形式”。他在《论灵魂》这部著作里将上述原理用到人的身上。他强调躯体和灵魂的统一,躯体作为原料,灵魂作为质料现实化的形式,灵魂是和具有器官的躯体不可分离的。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是空无所有的一块白板,它是经验的承受器,借助于具有感官的躯体所提供的感性经验,心灵才能发育滋长。因此,在认识论方面,他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外在的。但他同时又认为思维是可以自由作主的,理性是一种比感觉“高贵”的认识,片面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他认为心灵是统一的,但在功能上可以分为营养功能、感受功能、思维和行动功能几级不同的水平。
《论感觉》一篇中将感觉定义为辨别的官能。感觉分为5类,即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其中以触 觉作为最基本的一种,他并已认识到触觉是一种复合的感觉。他又指出,有些客体的属性,如形状、大小、运动等,不只是一种感觉的对象,要把不同渠道得来的印象结合起来,就须依靠共同感觉(sensus communis)。 共同感觉这个概念接近于意识的概念。
《论记忆》一篇中将记忆过程中的保持和回想加以区分。认为记忆以感知为前提,时间的过渡是记忆的特 征。在感知过程中,所感知的事物留下印记,如同印章打下的印记一样,这就是记忆。回想上所以可能,是由 于所感知的事物总是按某一先后顺序发生的。以后再感知或想到前一件事,就会联想到后一件事。他是把一个提出联想律的人。他的联想律有3条,即相似律、对比律和接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