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容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读后感)
魏晋时期,评品人物的风气已经非常盛行,在这之前,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优劣最主要的依据是品质和才能,标准单一,而且只有上层阶级的人可以来议论,身份低下的人则没有这个权利。然而到了魏晋时期标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拿来品评。品评人物越来越成为当时士族阶级的潮流,而且更注重人物的外表美。
魏晋时期的人们注重外貌,这里的人们主要是指魏晋文人名士。而最能体现魏晋名士精神风貌的就是《世说新语》。被鲁迅称赞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二百多年里文人名士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之所以成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仅用六万余言的篇幅,就写了一千五百多个人物,而其中重要人物形象不下五六百个,常常是三言两语就能将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刻画得全面具体,栩栩如生。
《世说新语》中内容独特,结构完整。《世说新语》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在结构方式上。《世说新语》将书中的人物故事按内容分成了若干门类,每一门类都表现相同的主题。全书分上、中、下卷,三十六篇,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多则,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方正、雅量、识鉴等篇,每篇有若干则,各篇中的人物故事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思想主题。如《陈蕃礼贤下士》和《陈谌取寓设譬答客问》、《难兄难弟》都是表现了德行的主题。第二是篇幅较小,《世说新语》中每一篇都非常短小,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如言语篇第一则仅用50个字就描述了《边让失次序》的故事。第三是写真人真事,有事实依据,可称之为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每一篇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昭君出塞》、《曹植七步诗》、《看杀卫玠》都是有历史文献纪录并证明的。
《世说新语》集中地反映出魏晋士族的社会风貌,每一篇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与表现。言行举止每一方面都表现的很具体,是我们当代人研究魏晋历史不可或缺的依据。而在这部作品中的第十四篇《容止》最为独特。
"容止",即容貌举止,自古以来世人讲究的都是男才女貌,容貌对于女子非常重要,而对于男子,人们更看重的是才能,对于外表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而《容止》篇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了多个或是拥有出众的容貌,或具有超逸的气度的美男子。所以,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社会现象:对于男子外貌的品评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自古以来,世人对男子容貌的赞美都是天庭饱满,目似朗星,身材健壮,气势逼人等能体现出男子气概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出了古时大众的审美,而在魏晋时期这种审美观念完全转变了。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描写,但在魏晋时期却是用来形容美男子的。肤白貌美俨然成了美男子的标配。
"光亮"主要有两个的特点,一是白,二是如玉般有光泽。魏晋时期的审美最主要的便是这两方面。
中国古代就以白为美,这是公认的。不论男女都是如此。诸如"凝脂肌肤""小白脸""白面书生"等等,在魏晋时期世人偏爱皮肤白皙的男子,皮肤越白,越是受欢迎。《容止篇》第二则"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是屠夫出身,但他的孙子何宴生得却是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长、清秀儒雅,是魏晋时有名的美男子。母亲尹氏改嫁曹操,何宴也随之住进了曹操府中,成了曹操的继子,也算成为了身份高贵之人。在当时的审美风气下何宴的白让魏明帝曹睿看了就非常的嫉妒,夏天在宴会上特地让何晏吃热汤饼,何晏吃完饼,大汗淋漓,就用红色外衣擦汗,脸色却越发白净了。魏明帝想让何宴出糗,但却验证了何宴肤色的天然白皙。第八则中"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区别。"这里指王夷甫的手与白玉一般无二,可以看出这些美男子都是皮肤白皙之人。正如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皮肤白皙的确是使人的颜值提高。至于古代就以白为美,背后隐藏的则是此人的阶级地位。平常贫苦人家的孩子,无论男女,或务农或摆摊行商,风吹日晒,也不懂保养,实际上也没有经济和时间去注重这方面,所以哪怕再好的底子,也不可能十几年如一日的白皙亮丽。而富家名门,女子深藏闺中,甚少出门,出门也是以面纱遮面,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名节,但也起到了防晒的作用。男子则出门车轿,这个时期的男子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热衷于面膏脂粉或饮食药补,所以都普遍偏白。魏晋南北朝更偏激,当时的人们喜爱吸食五石散,很多人长期吸食五石散。五石散对身体有伤害,服食之后自然会体质孱弱,形容憔悴面色苍白,也就达到了面色皎然的效果。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以粉敷面,示人以一张白脸,不要以为只有女子会傅粉,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男子傅粉点唇的很多,贵族尤甚。魏晋士人喜爱服药,服药之后,体力增强,神志清明。身体发热,需四处走动以散热,所以服药更为他们增添了一种肆意、放浪的风情。五石散稀少且昂贵,所以吸食五石散是贵族的游戏,普通人玩不起。皮肤白皙一般不是身份高贵就是家境富有的人。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玉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玉有五个高尚的品德,所以人们常用玉来比喻君子仁、义、智、勇、洁五个德行,即"玉人"。在《世说新语》中,世人主要用玉来突出了人的外表和气度。例如,第十二则"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这里用玉人形容裴楷的容色美丽 。第九则"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美人惜美人,惺惺相惜,还真是珠联璧合。而在《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是用玉来形容人的气度。例如,第十五则"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第十四则"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以玉喻人,更形象的表现出了那些仪态出众之人的高洁与非凡。
中国自古就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在这样的劳作方式下,男子自然是粗壮结实、充满力量的。身体健壮、高大威猛一直是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潮流,而到了魏晋这种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晋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们更偏爱羸弱的男子,脸色苍白、面容精致、体格瘦高,是人们对于男子审美要求的主要趋势。我们都知道卫玠是魏晋有名的美男子之一,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甚至有了"看杀卫玠"的典故。第十六则"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当时王导见了卫玠说如此衰弱,好像连绮罗衣服都承受不了,可见当时卫玠身体是怎样的瘦弱,但就算是身体羸弱,有一副好相貌,卫阶仍能跻身于中国古代四美男的队列中。第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潘安和左思两人一美一丑,一个上街游玩受到了百姓们的夹道欢迎,而另一个则遭到了群妇们的唾骂,世人对此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还真是男版的"东施效颦"。看来长的好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乐意欣赏美的事物。由这两则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容貌的美丽是当时最主要的审美眼光。
魏晋名士中许多人不但有出众的仪表,更有超然的精神和非凡的气质,因而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众人的赞赏。第十八则"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第二十九则"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第三十则"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几则都是对当时名人气度的描写。在这几句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表现出超凡的气度来,不只依靠自身的内部修养,还可以通过外在的服饰来改变。当时的人们为了表现出飘逸洒脱的风度,多穿肥大宽松的衣服,长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虽然这种衣服在日常生活中很不方便,但是那些上层的名士们也并不在意,因为穿上了这样的衣服,我们可以想象,当风吹来,宽大的衣袖与裙摆随风飘扬,衣袂翩翩,如仙人一般,好一幅名士风流图。
(三)双眼有神
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我们通过人的眼睛可以发现一个人物内心的性格。中国有句古话叫"胸中不正,则眸子眉焉",就是说眼睛不明亮的人,其心难测。魏晋的名士们特别关注一个人的眼睛,对眼睛进行了很多言语上的赞美与描述。第六则裴楷评价王戎说:"眼睛如山岩下的闪电般明亮"。第十则"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惠帝派王衍去看望生病的裴楷,王衍出来对人说:"裴楷双眼明亮,闪闪的好像山岩下的闪电,精神恍惚,是因为身体不适的缘故"。而谢安和孙绰称赞支道林双眼黑白分明,目光棱棱极为明亮。从这三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人很注重眼睛是否有神,而且多用如闪电般闪亮来形容眼睛的明亮。有人的眼睛明亮有神,而有人的眼睛黯然无光,给旁人的感觉就不同。前者会使人感到自信乐观,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后者就会让人觉得精神萎靡,意志颓废。所以在《世说新语·容止》中运用了较大篇幅来描写魏晋士人的眼神,是魏晋士人审美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古代女性就注重运用化妆来增添自身的姿色,胭脂水粉是女性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魏晋的审美偏向于阴柔美,如同女子般的审美特性,即审美女性化,在南北朝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所以男子化妆也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而喜爱化妆和穿着女子的衣饰主要集中在曹魏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的梁代此种风气也是比较兴盛。《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时期,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可以看出很多人通过傅粉、剃面等方式让自己达到面容苍白的效果。时人还热衷于熏香,《世说新语·假谲》云:"谢遏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覆手。"傅粉熏香剃面,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男子的装扮女性化十足,而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被接受与欣赏的,体现出了魏晋时期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审美的女性化。
魏晋出现注重外貌评价的现象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其一社会动荡。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一共历经14个朝代,从220年曹丕称帝至589年隋朝建立,这段时间只有37年的大统一,是中国政治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其二黑暗统治。黄巾起义后,内部宦官把持朝政大权,外部西羌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内忧外患,致使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到了魏晋时期,政治更加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而且政权更迭的太频繁,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个家族和臣子不敢轻易站队,以防今天是得势的权臣,明天可能就是新帝的阶下囚。残酷的现实使名士们内心的压抑、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压抑与苦闷,他们不再谈论政治,转而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尤其是那些"名士",身份名贵,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连累整个家族。社会的无常导致世人不敢再随意地介入政治,因为发表政治言论也能招来杀身之祸,这些名士们不敢再议论朝政,转而用其他的方式来转移上层统治者的注意力。所以在名士们平时的交往中,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外貌衣饰,行为气度。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footnoteRef:1]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这两百多年的乱世中,儒学开始失去它崇高的思想文化地位,因为儒学讲究三纲五常,注重君是君,臣是臣,明君与忠臣是最重要的要求。但在这如此混乱的时代,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士大夫们开始惧怕和厌烦权力游戏,玄学这个时候就满足了世人的思想追求,提倡随性自然。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生命珍贵的感触很深,追求永恒和及时行乐,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审美的女性化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玄学兴起,满足了人们更追求直观上感受的需求,对于男性的女性化审美特征,是无功利心的,也是无性别的。一个男子只要足够美,不管是阳刚的男性美还是阴柔的女性美,都逐渐被接受。
自东汉末年以来,对人的评议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面的中心。完全适应着魏晋士族的气质,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逐渐成为美的追求。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来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描绘的那些人物体会出来。这些人物的品评主要集中在外貌和气度上,而不是才能,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社会风气,构建出了中国历史上充满个性的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