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学(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

家庭心理学(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原创心理相先生2019-11-13 16:18:33 01 楔子 在我的文章《爸爸,你自抽耳光的样子真丑:情感绑架,何时休?》下面,看到一个评论: “稍微有点自己的想法和...

家庭心理学(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原创心理相先生2019-11-13 16:18:33

01 楔子

在我的文章《爸爸,你自抽耳光的样子真丑:情感绑架,何时休?》下面,看到一个评论:

“稍微有点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你就是想我死,等我死了你后悔就晚了,我一个二十八九将近三十岁的人,必须一直听话连我的头发都不能自己随便剪,剪短了回家就会一直说说说长头发怎么梳特别好看,你剪它干什么,再稍微大点的事意见不统一了就是我要逼他们死,我一直在忍一直一直在忍……”。

我特地看了一下写这个评论的人的信息:网名是一串数字,头像则是空白。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副画面:一个脸色苍白,深情淡漠的面孔,递过来一张揉的皱巴巴的纸片,上面语焉不详,字体漂浮,写满了挣扎。

从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虽然她的年龄已经接近30,但依然生活在父母的情感控制之下。那句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一直忍一直一直在忍”,触目惊心。

《2017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通过对全国约112万人的心理健康分析,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为10.3%。2018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02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加重要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ta的人格发育水平直接相关。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可以更好的完成自我实现,创造社会价值,制造积极的社会关系,反之,则会生活在烦恼、痛苦的深渊中无力自拔。

而一个人的人格,是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除去不能改变的基因影响,外界环境中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此言非虚,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会引发热议,恰恰是因为家庭的抚养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巨大而深远。

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父母的人格是否健全。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加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拥有比较健全的人格,那么即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也影响不大,相反,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够健全,那么即使按照最科学的育儿书籍养育孩子,也一定会因为自身人格的不成熟造成动作的变形,也依然无法养育出健康人格的孩子。

在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体制下,功利性教育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功利性教育是社会大环境,为人父母自身心智不成熟,构成家庭小环境,内外环境的双重挤压,使孩子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我写过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但是我一直强调,探讨原生家庭的意义并不在于追责和讨伐,而在于了解自己从何而来。就像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所说的那样,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追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探讨原生家庭的意义,就在其中。

就像这位读者,坦白说她很不幸,生活在这样具有典型的控制型的家庭氛围中。我相信,在长期的、不恰当的家庭抚养环境中,ta的自身人格发展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但是,如果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又应该如何改变呢?


03 走出原生家庭之殇

原生家庭不能我们成长的限制,相反,所谓的成长,就是要不断突破限制,直至完整。

① 尊重真实:但更接受真实

托马斯·摩尔曾经说:最好的治疗,就是拉进一个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我们经常把尊重事实放在口头上,但是在现实中,能够真正尊重并接受真实的人,只是少数。多数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会带着自身的局限和投射,或多或少的扭曲事实的真相。

面对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原生家庭,有一类人终生生活在对原生家庭的痛恨和讨伐当中,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责任,还有一类人对自己的出身表示“我没办法,摊上这样的家庭了,所以只能认”。相比前者,似乎后者的态度更为符合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但其实也不尽然。

真正的尊重事实,意味着我们在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是坦然的,而不是无奈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带有明显的防御气息,而前者,则更为积极。

一个人越能够接受真实,就意味着ta的心理能量越强,越容易突破自我设限,走向自我的突破。

② 理解自己从何而来:但不沉浸其中。

有句话叫"痛并快乐着",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痛苦也会上瘾。这句话听上去匪夷所思,但很多时候确实如此。

就像原生家庭,很多人了解了自己很多顽疾从何而来但是却无法改变,继续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是因为虽然精神上有被折磨的痛苦,但同时,也有“推卸责任”的快感。因为改变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改变固有认知,改变固有习惯,改变固有的模式……所有的改变或者成长,都意味着深层次的自我否定。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知行难合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痛苦,也是一种舒适区。

而一个有强烈改变自己欲望的人,会突破这种舒适区,因为ta能看到更远处有更大的喜悦在等着自己:自己的人格完整、精神独立带来的喜悦,远比苟且在舒适区的烂泥潭更有意义。

当我们认清自己的很多问题是由于当初怎样的抚养环境导致的,这只是改变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充分认知自己的基础上,不断突破,用力成长。


③ 接纳自己:方能走的更远

人的大脑在人很小的时候就会发展出“自我羞愧”的功能,但是要在年龄很大的时候,才能发展出“自我宽慰”的功能。所以,基于人的天性,我们可能需要终生和自己的自愧心理作斗争。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对自我的不接纳。具体到原生家庭的这个问题,很多人带着原生家庭的伤,一方面会有“让原生家庭背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又会对自己身上的种种“缺点”有极端的不接纳。

如果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就很难有更好的成长。准确的说,我们之所以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或者以缺点为耻,是因为我们的自恋太深了,我们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机制,源于早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太多“有条件的爱”,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配得到爸爸妈妈的爱。

所以,拆除自恋的高墙,从接纳自己开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课,甚至应该作为终生的课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做到自我接纳,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及时提醒自己,就有了调试和成长的可能。

④ 我负责: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负责”是心理咨询中一个常用的技术,也是改变我们认知的重要法宝。当一个人拥有我负责的态度,就意味着ta的人格日臻完善,开始走向成熟。

比如,我为我的未来负责。我现在的创伤是我的历史,但是我更愿意为我的将来负责。不推诿自己的责任,并为之付出努力。

比如,我为我的情绪负责。当我又愤怒或者受伤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的事,是我未曾愈合的创伤又沉渣泛起,对方只是触发了我情绪按钮而已。而不是自居受害者,说:都是你让我生气,你应该哄我。

比如,我愿意为我的人格成长和健全负责,而不将它们推卸在原生家庭之上。我能够认知到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的养育方式不恰当,但同时也能看懂他们的可怜之处——因为他们曾经也未曾受到恰当的对待并形成自己完善的人格。

当一个人拥有了“我负责”的信念之后,内心的创伤感就会大幅度的减少,因为当一个人愿意为自己负责,就意味着ta愿意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04 跳出潜意识的陷阱

荣格的那句“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让很多人醍醐灌顶。潜意识之谜揭开了我们命运轮回的魔咒。但是荣格还有另外一句话:“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也就被改写”——将潜意识意识化,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潜意识,多数来自于早年的抚养环境,这正是原生家庭尤其是母婴关系意义重大的原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探究原生家庭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当潜意识被呈现,成为意识,也就意味着我们开始疗愈,走向未来。

原生家庭决定了我们的“出身”,但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限定。因为我们终究是生活在此时此刻的——尊重“此时此刻”,而不是不断回溯过去,这也是接受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我们从哪来”,“我们应该往哪去”显然意义更为重大。

跳出潜意识的陷阱,不再受到潜意识的限制,意味着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人生。

05 和父母分离:从树立边界开始

“边界感”之所以成为热词,是因为中国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中边界感太过于模糊。孩子的边界被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大肆践踏,这种边界的入侵,造就了大量心理问题。

所以,疗愈自己,也要从树立边界开始。

边界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理边界,一种是心理边界。当地理边界不清晰的时候,心理边界的侵犯就很容易发生。所以,如果父母是道德绑架或控制型人格的人,我们可以先从树立地理边界做起。

比如,我吃什么饭,什么时间起床,看什么书,剪多短的头发,从这些小事开始,制造“自己说了算”的局面。像本文最初提到的那个读者,“一直忍一直忍”,实际上就是给了对方一直侵犯自己边界的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说“不”,克服说“不”的恐惧,累积说“不”的正向体验,是成长的必修课。作为成年人,离开父母的“领地”,寻求一方安置心灵的小屋,也是值得尝试的手段,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太过恶劣的人,选择“离开”——从空间上获得解脱,是能够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有效方法。

写在最后:

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可能是一个人需要终生面对的功课。就像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所有的不幸都已是过去,而我们是生活在此时此刻的独立的人。

独立,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

过什么样的人生,你说了算。


原创深度好文,希望可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你的思想慢下来,累积更好的自己。本文作者:有梦想的唐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相先生特约作者。


  • 发表于 2021-04-29 19:15
  • 阅读 ( 214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辰溪
辰溪

68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