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前后两句)
来源:南京新励成演讲口才培训
2021-04-26|已帮助:459 人
在羽翼未丰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控制住自己,即使是受到侮辱,只要以后有利可图,就可以把它当成前进的动力。因为不管一个人曾经多么成功,冲动都可能毁了他所建造的一切,而学会让步则会让一个人的成功持续下去,这是一种人类生存的策略,更是一种处世的手段。
在“愚”中等待时机古人说:“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就是说本来本来足智多谋的人,却常常表现得有些木讷。聪明的人以愚鲁示人,强悍的人以弱小示人,其目的往往是为了等待时机,蒙蔽对手。大智若愚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手段,是装糊涂而不是真愚钝,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装作愚钝的样子静待时机,等时机到了,再把自己的过人之处表现出来,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大智若愚的关键是心中要明白,虽然可用“糊涂”来掩人耳目,但是如果糊涂过头很可能就是真的愚了,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在很早的时候,有两个部落发生了战争,战争结束后,胜利的那个部落为避免失败的部落以后有人复仇,就决定把失败部落中10岁以上的男人全部绞死,不过,有一个超过10岁的孩子却没有被他们杀掉。
原来,当这个部落的刽子手把绳索套上这个男孩的脖子时,男孩并没有反抗,也没有害怕的表情,反而傻乎乎地像是在看热闹。出于人类天生的同情心,部落的首领格外开恩,放过了这个看上去很愚钝的男孩,而部落中的其他男,胜则被处死,年龄小的则当了奴隶。
其实那个男孩并不是傻子,相反,他还很聪明,他不反抗是因为他知道反抗的结果只能是被杀,也就无法再为自己的部落报仇。男孩自这个部落的人走后,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在他25岁的时候,他终于率领着大队人马歼灭了他的仇敌。
大智若愚者往往能后发制人,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这几乎是一种百战百胜的兵法,就像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等时机成熟,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的胜算最大。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为人深沉大度,尽心报国。当时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缴纳的税收也都归入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是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非常认真地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枯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又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不过他也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交战,一连好几年,也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时间长了,匈奴人都感觉李牧是个怯懦的人,就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都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了,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役过一年时间,匈奴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且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李牧却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们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以为他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因此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决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十多万精兵,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
没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这让匈奴米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到李牧的名字,简直是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在面对强敌的时候,硬碰硬的人只能算是莽夫,有时候夹起尾巴做人也是一种策略,只有让敌人轻视自己,才能攻其不备。在这期间,能够忍得住嘲笑甚至是侮辱而不为所动的人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做人不要锋芒毕露,不要不顾时机就愚蠢地跑在最前面,装愚是一种障眼法,它会在必要的时候保护你免受伤害,让你在努力为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有人过于关注你,这样你就节省了许多被人打扰的时间,而且在等待时机时,你还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弱点以提醒自己不犯他们犯的错误,这样你就能不知不觉地成为别人的劲敌。而当别人以为你愚时,你的弱点是不易被人知晓的,有人想打败你,就得花费时间找你的弱点,而你早已知道对手的弱点,只要迅速出击,你就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