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的歌词(为什么我们都把《爱我中华》歌词记错了)

  爱我中华的歌词(为什么我们都把《爱我中华》歌词记错了)   最近,微博和豆瓣网友因为一句歌词陷入了关于记忆的集体震惊当中:“五十六个( ?),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爱我中华的歌词(为什么我们都把《爱我中华》歌词记错了)

  最近,微博和豆瓣网友因为一句歌词陷入了关于记忆的集体震惊当中:“五十六个( ?),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括号里该填“民族”,还是“星座”?好像是民族,“一直就是这么唱的啊”。而看评论,唱“民族”的网友占绝大多数,可正确答案却是“星座”。

  宋祖英演唱版本《爱我中华》(1998),是“星座”无误。

  于是各种声音表示不敢相信——“天啊,《爱我中华》的歌词什么时候被篡改了?”“宇宙重置了吗?”“我记得课本上是‘民族’!”然而,无论是音乐课本、历史课本还是思想品德课本,上面印的全都是“星座”。

  课本中的《爱我中华》选段,也是“星座”无误。

  一个人记错歌词还好解释,问题是怎么会集体都记错?难道说,这就是流传中的所谓“曼德拉效应”吗?

  撰文 | 安安

  关于集体发生记忆偏差,《爱我中华》歌词并不是孤例,网友们翻出来的案例有——

  (1)米老鼠穿的是有肩带的背带裤?还是短裤?

  答案:很多人都记得米奇有过拉肩带的动作,可米奇从来都没穿过带肩带的裤子。

  (2)“ju备”中的ju,中间是两横,还是三横?

  答案:不少人信誓旦旦说老师教的是两横,但“具”一直都是三横。

  (3)下面哪个是沃尔沃的车标?

  答案:带箭头的才是。

  以上种种记忆偏差,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忆的“曼德拉效应”?

  平行宇宙、时间线重置、恶意篡改等解答当然不能当真,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名词“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效应”并不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它的提出者是一名自诩为“超自然顾问”的女性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

  图为菲奥娜布鲁姆。

  据网站介绍,2009年,菲奥娜在某次漫展中遇到有人提及,在他的记忆中,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已于2009年底之前在监狱中过世。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曼德拉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被判入狱服刑27年,1990年释放,直到2013年因病逝世,享年95岁。

  当时很多人参与了讨论,菲奥娜的编辑后来听说此事,建议她建立专门的网站,看看有多少人对记忆偏差感兴趣,于是“曼德拉效应”网于2009年正式问世。该网站收集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实与记忆不符合的现象,直到2015年,人们谈论起儿童读物《贝贝熊》名字的拼写,在国外社交网站中引爆了“曼德拉效应”话题。

  2015年,国外网友讨论《贝贝熊》的拼写应该是The Berenstain Bears,还是The Berenstein Bears。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曼德拉效应”网站中最热门的话题。

  在“曼德拉效应”网站中,外国网友讨论的“记忆偏差”有:

  (1)网友记忆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6年获得过奥斯卡奖,网友凯瑟琳留言表示这也许和时间旅行有关。

  (2)《阿甘正传》中“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原文是“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还是“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答案是was)网友史蒂夫留言表示,这太不可思议了,他清楚地记得是“is”,用“was”说不通啊,他要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了。

  (3)麦当劳的拼写是McDonald’s or MacDonald’s?菲奥娜布鲁姆表示她一直以为是MacDonald’s,没想到是McDonald’s……当然有很多人在评论中表示有相同的疑惑……

  身为“超自然顾问”,菲奥娜布鲁姆认为曼德拉效应是“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之一。然而从2009年到现在,尽管“曼德拉效应”讨论席卷网络,但它一直没有得到学术上的认可,维基百科还删去了“曼德拉效应”词条,并入“虚假记忆”(false memory)之下,成为“集体虚假记忆”的案例。在认知心理学家眼中,所谓“曼德拉效应”正是“虚假记忆”的类型之一。

  不靠谱的“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指大脑记忆信息自动组合导致的不真实回忆,我们还都信以为真。每个人的大脑都会产生虚假记忆,尤其是在回忆童年往事之时。虚假记忆对个体来说,有时属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童年曾遭受过好技术网心理创伤的孩子经常产生虚假记忆。

  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与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是虚假记忆较早的研究者。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The Aetiology of Hysteria)中讨论了虚假记忆的形成机制,他认为记忆是大脑臆造的,以起到实现愿望和自我欺骗的目的。那些经历过童年创伤的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阻止创伤事件进入到回忆当中。然而这些被压抑的记忆容易导致“神经症”,需要借由外界找回记忆达到治疗效果。

  延伸阅读

  《癔症研究》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车文博 编

  版本: 九州出版社 2014年6月

  《癔症研究》最初于1895年在德国出版,书中对癔症的症状、病因做了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创伤理论。

  1974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与合作者约翰帕尔默共同做了一项实验,证明了语言对虚假记忆的影响。这项实现让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成为了虚假记忆研究的权威之一。

  实验中,洛夫特斯让被试者观看了汽车事故影片,在其中一组实验中,看完影片要填写一份问卷,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当两辆汽车相撞/撞毁时,汽车的时速是多少?在显示“相撞”的问卷中,被试者估计的平均时速为34英里/h,而在显示“撞毁”的问卷中,估计的平均时速为41英里/h。此外,当问及车窗玻璃是否被打碎时,“相撞”组有14%做出了肯定回答,“撞毁”组有32%做出了肯定回答,然而实际上,车窗的玻璃根本没碎。

  洛夫特斯的研究并非毫无争议,有人质疑实验室控制式的背景之下得出的结果,能否推及至现实场景之中。针对这一争议,挪威一个研究小组让两组人分别观看犯罪场景录像、参与经历模拟犯罪场景,最终结果显示观看犯罪场景录像的被试者能够回忆更多细节。(参考陈新葵、张积家《证人证言中的虚假记忆》,《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这表明洛夫特斯的研究,可能还夸大了记忆效果,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虚假记忆。

  延伸阅读

  《当心!你的记忆会犯罪》

  作者: (美)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凯瑟琳克禅

  译者: 王兮

  版本: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书中列举了多个因为虚假记忆而引发的悲剧:在一座中型的现代美国城市里,因女儿“回忆”起曾受到父亲的虐待,一个守法的公民被一些忠于职守的公职人员说服,承好技术网认了他并没有犯下的罪行,等等。

  因此,不要太相信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因为记忆有时候不靠谱。它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了,除了上文提及的“误导效应”,记忆还可能因为大脑神经机制发生混合重组。比如在我们的记忆编码中,“床”“枕头”是一组具有关联性的词汇,记忆在编码“床”的好技术网同时,容易同时激活“枕头”,这样就有可能产生虚假记忆——“枕头”替代了“床”。伊丽莎白洛夫特斯1996年的研究表明,想象未发生过的事,也能够增加回忆的虚报率。因为想象增加了人们对事件的熟悉感,从而让人信以为真。

  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至今人们也没有探明它的全部机制。认知心理学家只能通过实验来推测可能的记忆编码方式,再借由神经生物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帮助,来探索具体机制。记忆需要经过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此间神经米会发生多次重组,那么大脑在编译类似的信息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错误的重组,当错误的神经连结不断加强,虚假的记忆便形成了。就像美国人总容易记错,汉密尔顿是开国米勋,并非美国总统。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学家罗伯特卡贝萨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那些不能够准确回忆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人,他们的大脑底部负责过去发生事实的内侧颞叶的活动,会持续增强。大脑的记忆机制很复杂,过去的核磁共振呈现同时证明,包括海马体、前额叶皮质在内的内侧颞叶的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这也将导致虚假记忆的产生。

  共享的虚假记忆

  无论是网络热议的“五十六个星座”,还是所谓的“曼德拉效应”,都具备一个特点——多人共享。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同样是“虚假记忆”的一种,尽管人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是有些因素能够影响到大部分人的记忆,如虚假的新闻报道。

  认知心理学者Ken Drinkwater曾在英国《独立报》中撰文称,大部分的“曼德拉效应”都可以归结为记忆错误和社会信息误导导致的记忆错误;Caitlin Aamodt在Discovermagazine(探索杂志)网站撰写文章称,共享的虚假记忆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如大量的关联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虚构的反复记忆重复出现也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

  虽然“平行宇宙”是物理学家们会讨论的问题,但是对于“记忆”问题来说,与其相信时间重置等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答案也许会更有说服力。

  • 发表于 2021-04-06 09:56
  • 阅读 ( 40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w扣扣8
w扣扣8

67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