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中担任嘉宾,出场的时候主持人要求介绍自己是哪里人 ,我就报了一个绍兴,熟悉我的朋友说,“你不是明明出生在湖州,怎么介绍绍兴?”我告诉他们传统的习惯 ,讲一个人哪里人不是介绍出生地,而是要介绍籍贯 。
根据我们现行的规定,籍贯一般要根据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住地 ,如果祖父已经不在了,也是祖父生前的住地,把这个作为籍贯 ,虽然我自己是出生在当时浙江省的吴兴县,就是今天湖州,但是我的父亲是出生在浙江绍兴,也就是说我已经去世的祖父 ,他的住地是在浙江绍兴,那么这就是我的籍贯。但最开始有籍贯的时候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 ”就是户籍。
秦始皇统一以后在全国实行户籍登记制度 ,所以每一个百姓都必须在住地登记户籍,在户籍册上面登记 。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时候的实物,比如在济源出土的汉朝的木简上面 ,有的就很明白的写着某某人、某郡 、某县、某里、几岁 、身高几尺几寸、相貌特征,这个就是当时户籍上的内容。
户籍还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身份要登记在不同的户籍上面 ,比如当官的人有官籍、商人有商籍,当时还规定商人本人登记商籍,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是要登记在商籍上面 ,这个身份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如果你这个离开了住地没有办手续,那么这就叫脱籍 。如果你到了外面合法的登记,可以把户籍寄在这里,这叫寄籍。流亡 、逃亡或者天灾人祸中间迁移了 ,等到秩序恢复以后必须重新落籍,这样才能成为合法的居民,或者到原籍重新登记 ,或者在居住的地方登记,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登记的,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面 ,古代的极大多数人的户籍所在地就是他的居住地,因为在农业社会一般情况下面人口迁移是很少的,再加上安土重迁的观念、宗族观念 ,所以一般情况今天我们讲的籍贯,也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居住地 。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流动人口 ,当官的到首都或者其他地方当官,比如经商的、行医的,像这些少数人会离开自己的户籍登记地,但是他们的户籍基本上还是保留在原地的 ,也不是随便到外地就可以登记户口的。
像有些特殊的地区,比如汉朝的首都长安是不许迁入户口的,即使在长安当官 ,要是没有在长安落户的话,退休以后或者被免官以后就得回到原籍,他们在长安出生的子女也必须跟着家长到原籍去登记户籍 ,尽管他们出生地在长安,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到过家乡,但是还不能够在长安落户的。
边疆地区也是这样严格控制的 ,那些到那里服役的或者派驻在那里的将士,一般服役期满也还是要回到家乡,所以他们的户籍上面登记的内容 ,比如说我们看到在居延当时已经是西北的边疆地区了,那么来服役的人上面登记的都还是家乡的郡 、县、里。
到了曹魏的时候实行九品中正制,派出专门的人员叫做“中正”,就是不同等级的中正由他们来选拔评荐人物 ,这些选拔对象(被)评成九品,根据什么标准呢?两个部分,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家世、家庭出身;第二部分是行状,就是表现 。主要是前面部分,所以这样就把不同的家庭、家族 ,按照他们的地位 、声望、影响把他分成不同的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选,根据他的表现 ,再根据总的给他一个评价,评定一个等级。根据这个等第,以后由官方来任命或者提拔。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的关系
由于家世部分占了主要的地位 ,所以中正评品的结果就慢慢区别出一些高门以及寒门,所以以后选拔人才、提升官员主要就在高门中间,寒门往往是没有机会,门第高的就出高官 ,有的人生下来就有地位,而寒门的人即使表现优秀很突出,但是始终进不了高层 。
门第当然跟他的姓氏有关 ,姓王的 、姓张的,但是这样的姓氏很普遍的,所以为了分清楚是哪里的家族、哪里的门第 ,必定要跟他的籍贯联系在一起,所以高门不是说姓张姓王的或者某某人,因为这样的家族本身都是绵延世袭 ,所以应该是某某地的什么家。比如说太原的王氏、琅琊的王氏这些都是高门,比如说陈郡的谢氏,像北方有旬阳的郑氏 、清河的崔氏 ,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高门。这些高门长盛不衰,而寒门要想改变成为高门就非常困难 。
在高门里面有一些门第简直是高不可攀,比如同样是王氏,我们知道琅琊的王氏出了好多人 ,像当年辅佐东晋建国的王导,甚至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 ” ,就是王导的王家跟东晋皇帝司马睿的司马家。
晋米帝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