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是什么意思(驿站”是怎样运作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讥讽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动用国家邮驿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的“壮举”。荔枝的一个品种“妃子笑”也是由此而来,不过话说从杜牧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邮驿运输系统是相当快速的,几千公里的距离转运过来的荔枝到达长安,还能保持新鲜。
古代没有汽车、飞机、火车这些快速运输工具,最常见的就是“11路”公交车了,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也是马,特别是军事情报,必须准确快速传达,不可能只靠一双腿吧!但问题来了,马虽然快,就算人不休息,但马也要休息的,终究是生物,续航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跑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换马、换人,这时古代的“邮政所”——驿站就派上用场了。
古代驿站纪念邮票_图
当然,驿站的功能没有那么单一,据记载,驿站还能为执行公事的官员和公文邮递的驿夫提供住宿。驿站和我们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相似,相同点都是提供休息和服务,不同的是驿站是没有收入的“国有”企业,主要任务是通讯,是全国通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
驿站有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陆驿配备驿马、驿驴等;水驿配备驿船。驿站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但那时的称呼不统一,秦大一统后,始皇帝统一了称呼为“邮”,更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驰道和一条高标准的道路——直道,十里设一亭,设一亭长,当时的亭就有通讯的功能,汉高祖刘邦就是秦时的一亭长。宋朝时期设立了递铺,有歩递、急脚递、金牌急脚递;其中金牌急脚递是紧急程度最高的一种,当年宋高宗就是连下12道金牌让岳飞撤军,北伐成果也随之东流。
模塘古驿亭_图
古代的通讯都是依靠这些驿站进行,那么驿站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虽说驿站是“国有”企业,但这口公家饭可没那么容易吃;驿站在人员构呈上一般由一名驿长和驿夫组成,驿长的职责为负责官方文书及军情、急报、文书的传递;管理驿夫,同时管控驿马的健康和经费支出情况,经费都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很多人想啊!经费由国家拨付,时不时抽点油水,真的是份美差。如果驿长这样想的话,离脑袋搬家的日子不远了,驿长要每年上报经费明细报表,如果驿马出现死亡,驿长要赔付,严重的判刑。
驿夫也叫驿丁、驿卒,他们的身份是最低下的,却是最辛苦的,除了日晒雨淋负责传递公文、情报这些等等,还要兼管打扫驿舍这些杂务,最严重的是在邮递过程中出现错误便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唐朝法律中规定的很详细,驿夫抵驿必须换马而行,否则杖八十,耽误行期的,公文迟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递增。典型的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是没有工资,因为驿夫一般由民役承担,每年服役20天,轮番服役,服役原则为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后少,简单点说就是抽丁服役先抽富人,人丁多的家庭;驿夫的数量根据驿马、驿船决定,3匹驿马配备一名驿夫,每条驿船配备3名驿夫。
驿使(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_图
驿夫虽然要常年奔走在驿路上进行阅批与地方的信息交流,但是否可以不误期送达公文就行了呢?对于一般的公文就行,非常时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一些特发事件,必须要让皇帝尽快知道消息的,比如地方叛乱、发生灾害,这时的驿站必须按照最快的速度,驿夫都是采用接力赛昼夜不停的赶路的,行人见之都是要避路的。
据记载,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六日内,唐玄宗李隆基在华清池就得到军情,华清池在临潼,两地相隔三千里,传递速度达到了五百里,约合现在的227公里。对于其它的公文,驿站会根据公文的重要性选择传递速度,注有“马上飞递”的需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八百里加急。
清代 满文信牌_图
驿站系统传递速度快,方便快捷,是否只要是官员就可以随便使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驿站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要使用驿站必须要有凭证,驿站使用凭证是勘合和火牌,阅批行政部门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加急的需加兵部火票。阅批部门能凭证使用驿站,那么民间可以使用驿站进行私人间的书信交流吗?宋朝以前不能通过驿站进行传递,但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宋太宗以后,官员常常利用急脚递进行近亲之间的交流。
明朝朱米璋时规定,非国家大事,不得动用邮驿系统,可笑的是,他的两个女婿郭镇、欧阳伦却以身试法,一个用驿站邮递榛子,一个用来走私茶叶,结果郭镇补交了运费才免了罪责,欧阳伦则直接丢了脑袋,看来老朱翻起脸来是谁都不认的主。
米代 急递铺令牌_图
驿站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直至1913年北洋阅批宣布撤销全国驿站。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和通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驿站加强了全国地方的联系,组织严密、高效,执行性上、覆盖程度上丝毫不比现代邮政系统差,封建王朝靠着这些驿站收集信息、发布政令,掌控全国,维持统治,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军队,就现在的战争来说也是情报战争,没有情报,和一个聋子没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