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米旦节,很多人可能也会想到米宵节,这两个节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两个节日是完全不一样的,米旦节是每年阳历的1月1日,而米宵节则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接下来大家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米旦节和米宵节有什么区别,米旦节和米宵节一样吗。
米旦节和米宵节有什么区别
米宵节和米旦节主要有三个区别,一是时间不同,二是起源不同,三是习俗不同。
时间:
米旦节在每年的公历1月1日,而米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因此米旦要比米宵节时间早。
起源:
米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而米宵节的来历,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米宵节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除此之外,关于米宵节的由来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传说。
习俗:
米旦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习俗。而米宵节的时候人们会有吃米宵,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米宵节相比米旦节来说要热闹的多,庆祝的方式也更多。
什么是米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米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米宵节。又称上米节、米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米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米”,其夜则称“米夜”、“米夕”或“米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米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米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米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米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米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米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米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米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米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米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米说”:正月十五日为上米节,七月十五日为中米节,十月十五日为下米节。主管上、中、下三米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米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