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怎么过(一个人如何过中秋)

中秋怎么过(一个人如何过中秋)中秋将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为各(mei)种(mai)原(dao)因(piao),不得不在他乡异地一个人过中秋。当然,一个人过中秋也不要怕,古人用诗词告诉我们,在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即便不能与家人在一起,也能过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中秋节。过法一:给别人发信息先说中秋怎么过(一个人如何过中秋)中秋将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为各

中秋怎么过(一个人如何过中秋)中秋将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为各(mei)种(mai)原(dao)因(piao),不得不在他乡异地一个人过中秋。当然,一个人过中秋也不要怕,古人用诗词告诉我们,在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即便不能与家人在一起,也能过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中秋节。过法一:给别人发信息先说

中秋怎么过(一个人如何过中秋)中秋将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为各(mei)种(mai)原(dao)因(piao),不得不在他乡异地一个人过中秋。当然,一个人过中秋也不要怕,古人用诗词告诉我们,在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即便不能与家人在一起,也能过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中秋节。

过法一:给别人发信息

先说一下苏轼,他写过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人誉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一首词都快把中秋节的冠名权垄断了。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水调歌头

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有名了。从词里略显孤寂的景象看,苏轼此时应当是一个人。苏轼这首词,延伸出了丰富的解读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意味。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家都觉得简直堪称真理;宋神宗还“自作多情”的觉得是写给自己,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叹一声:苏轼终是爱君……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首词就是苏轼给弟弟苏辙发的一条消息。兄弟俩已数年未见。在今天,南五环的北五环的距离,都可以把人们相见频率拉低到一年一会,何况舟车不便的古代呢?

苏轼的厉害就在于,哪怕是一条发在家庭群里的信息,也可以写出飘逸、浩渺的境界,产生共性的情感共鸣。苏轼的思念,穿越千年,依然可以让人感动。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中秋一个人,不妨给不在一处的人发发信息。苏轼的思念,传达过去可能要耗费不短的时间,在今天,我们的思念抵达远方就在指间。也不必尽是群发短信,不妨写得情真意切一点。苏轼和苏辙的往来信息,都是直白袒露的,很少客套话。我们也不妨这样,万一哪一篇也真的不朽了呢?

过法二:想象不是一个人

哪怕中秋一个人,其实也是可以幻想自己不是一个人。有人说,这样会不会显得很傻?其实这主要也是看想象力,如果想象力比较奔放,非但不傻,甚至也可以不朽,比如李白。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词,倒未必写于中秋,但中秋来读并无不妥。这首词里,李白就是孤零零一个人,然而他聚会基本靠想。他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成三人”,凑出了一个三缺一的局,想象力再飞驰一点,就可以开一桌麻将了。

而且月亮、影子、自己还是各有分工的,月亮在空中移动,影子在地面上凌乱,自己则大口喝酒,灯光、伴舞、饮酒,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凑成了史上最寂寞的热闹酒局。最后,影子、月亮和自己还成了好朋友,“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日后还要结伴出游。他们三个,有诗、有酒、有远方。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从这首诗看,李白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李白的诗,犹如天马行空,想象力令人感到不可理喻。明明是一个人,却硬是凑出了一桌,一般人,如何能如此大胆的设想呢?似乎只有仙人下凡,才有这样的眼界与气魄。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一个人过中秋怎么办?李白告诉我们,靠想,同样可以很热闹的。

当然,人未必都有李白这么强大的脑洞,可以骗得了自己。那就不妨在中秋之夜读读李白的诗吧,在诗卷中沉浸一下思绪。这么一来,李白有影有月陪着,而你,也有李白陪着。

过法三:思考宇宙

还有一种过法,是辛弃疾教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思考,让大脑忙碌起来,感觉不到寂寞。他有首词是这样的: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写于中秋,很有意思,通篇都是问号,诗人活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抛出了一个个难题。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这首词模仿的是屈原的《天问》,就是仰望星空、思考宇宙。

这首次翻译一下就是:月亮到底去哪呢?是不是那边还有个人间,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边升起?是宇宙上的长风,把月亮吹着走?是不是有跟绳子系着月亮?是谁留着嫦娥不让她下嫁人间?

据说月亮是从海底运转到天上,这更难理解了。海里的鲸鱼,是不是会撞坏月宫里的楼宇?月中有蟾蜍,当然可以在海底活下来,那月亮里的玉兔,又不会游泳,该怎么办?如果说在海底这一切都没事,那为什么满月又会变成弯钩?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大概四五十岁。即便这个岁数,他依然很调皮,像个小朋友一样,指着月亮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说实话,一个个问题放在那个时代还真不好回答。估计辛弃疾打破脑袋也没想出来答案来。

王国维曾有一句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古往今来读书人很多,诗写得好的却不多。诗人,大底需要保有一颗未染凡俗的心,捕捉一点一滴习以为常的思绪。如果对这些问题宇宙缺乏人类原初的敏感,对未知世界嗤之以鼻:想这有什么用,还不如想想明天吃啥。那么,大概是成不了诗人的,艺术世界也会无趣很多。

这对我们也是启发,如果一个人过怎么办?不要紧,抬头总是能看见宇宙的,不妨就思考思考宇宙吧。在浩渺的宇宙,地球都是唯一的,人类也是孤寂的,自己的那点冷静,也不过是其中的千百万之一。但是精神,是确证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思考,才可以营造精神世界的热闹,忘记形体上的孤单。

当然,以上只是万不得已时的备选项。在中秋佳节,最合适的打开方式还是合家团圆,亲爱的人就在身边。

但是传统诗词告诉我们,在中秋,人们的选择不只是拍两张饭桌照,在朋友圈秀一把美食,人们的精神选择还有很多,可以怀人、可以幻想、可以思考。诗词把我们把精神世界增添了若干个维度,打开广阔的天地,哪怕一个人,文化的浸润在足以把孤寂化作无边的哲思、深沉的思念。

有的时候谈传统文化的魅力,容易摸不着边际。其实很简单,她的魅力就在于,哪怕平淡、扁平的日子,也可以被她描摹出斑斓、立体的姿态,在哪怕孤寂的中秋,也可以为我们奏响精神世界的喧闹。


  • 发表于 2021-04-05 12:47
  • 阅读 ( 29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10帮提
110帮提

68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