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政策激发创新活力
站在岁末,回望2020,有太多瞬间定格在人们记忆中。
这一年,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科技创新助力复工复产、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减负行动2.0”等等,一个个政策礼包助力改革成果加速落地,释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
相关部门精准施策、集结发力,力图将政策“动能”转化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2021,我们期待这些政策“干货”落实落细落到位,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本报记者 刘 垠
国家级新区被寄予厚望
高质量发展有了“路线图”
2020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被寄予厚望: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意见》明确,要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优先在新区设立科研中心、研发机构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优先在有条件的新区布局。
针对加快推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五个方面重点举措:一是着力提升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如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等;二是加快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持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四是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高标准推进建设管理。
纠正“唯论文”不良导向
九大“硬核”措施改进科技评价
针对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等“唯论文”不良导向,国家通过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来纠偏。
2月23日,科技部公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明确,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
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措施》亮出9条实招:
——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评审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
——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估突出支撑服务能力。
——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使命完成情况。
——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突出成果质量和贡献。
——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评选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
——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
——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建立与破除“唯论文”导向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措施。
——强化监督检查。
多措并举助力经济前行
科技创新破解复工复产痛点
3月21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推出9个方面共18条具体措施,包括启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等。
《若干措施》聚焦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科技创新主阵地,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复工复产、经济平稳运行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与此同时,以近中期能否尽快取得实效作为根本标准,采取更加精准、可操作的“硬实新”举措,确保年内能够取得成效,有力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启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成为《若干措施》中的一大亮点。通过重点研发计划快速启动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特别是短期内能见到实效、带动效果明显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支持一批优秀科技型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对疫情严重地区予以适当倾斜。
布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3月25日,科技部网站公布《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若干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形成若干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高地。
《方案》明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