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黄金周,为何举世关注?
国庆假期已经结束。
朋友圈里的热闹劲儿还没散去,我们在朋友圈里看“风景”,而外媒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观察着中国复苏的景象。
谭主注意到,今年外媒对于中国的国庆假期异常关注,仅BBC就在8天内报道了5次,不仅报道集中,而且范围很广。
从英美的国际新闻媒体巨头到瑞士、波兰、韩国的国内媒体,全世界都在用不同的语言关注着同样的话题。
外媒眼中的中国国庆假期是什么样的?
有的看见了井喷的消费需求。
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报道中,一些机构观察到了黄金周期间,餐馆预订次数和中国家庭旅游的人数都创下了新纪录。
有的看见了涌动的人潮。
《纽约时报》1日的一篇稿件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人们挤在火车车厢里,拥挤在古庙里,做着其他国家的人们仍然梦想不到的事情。
中国出行、旅游、消费的变化都被外媒看在眼里,这两天公布的一项项数据也更有说服力。
13%
53%
62%
这是假期中国内日均航班数、网联平台餐饮业交易金额、投递快递包裹同比增长的数据。
这些“火热”的数据说明中国出行、消费、市场的各项指标都在回暖,甚至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中国在遭受疫情之后能够实现如此迅速的恢复,是让许多外媒“刮目相看”的原因。
外媒眼中看到的大多数是热闹的景象。
在这背后,还有一些更加值得注意的“门道”。
回看国庆假期,有一个关键行业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旅游业。
各方迹象表明,今年黄金周最火热的三个关于旅游的词汇:
国内游
大西北
冷门景点
三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首先是国内游,这是今年中国旅游市场增长的主题。
而这在往年是难以想象的。
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表示,从2010年开始,出境旅游增长速度一直是高于国内旅游的。
而到了今年,形势逆转。
至于主要原因,张辉认为还是因为各国疫情形势严峻,人们难以出国。
但去年,英国媒体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即使没有疫情影响,一种趋势也已经在形成。
今年国内游火热的势头,其实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展露。
在该报所做的消费调查中,安全是选择国内游最重要的因素,46%的受访者提到了这一点。
在考虑安全因素时,国内的旅游显然比路途遥远的出境旅游更给人踏实感。
调查还显示,收入较低的受访者更倾向于把便利和成本作为选择国内旅行的理由,而收入较高的中高收入消费者则认为,出境购物的必要性下降。
对旅行安全的需求,在今年变得更加迫切。
而海南离岛免税等事业的发展,也能满足人们购物的需求。
此时此刻,大家开始重新审视国内游。
这也许是一种“价值再发现”。
这种“价值发现”还体现在目的地。
今年,西北地区成为了新的“爆款”。
以往的数据显示,全国60%以上的旅游市场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多为“周边游”的形式,而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一部分在内的西北几个省份的客流主要来自区域外,因此也相对冷门。
今年,需求方向发生变化。
携程发布的旅行报告表明:
今年“大西北”国庆热度暴增475%,其中甘肃热度增长最快,兰州冲上了热门目的地前四名。
拉萨酒店预订量增幅最大,订单量同比暴涨逾6倍。
香格里拉、张掖、敦煌的增速都翻了2倍。
新疆地区航空售票和加油类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倍以上。
这也是今年的旅游数据最为亮眼的一部分。
新疆方面给的一份数据显示:双节长假期间,喀纳斯景区已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对这个数字,喀纳斯景区外宣办主任赵红梅有些惊讶,她在电话里对谭主说:
“有点超过了我的预期。”
人们发现的价值是什么?
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认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首先还是景观。
“西部地区像新疆、云南,包括甘肃、宁夏这些地区,因为它们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态环境、自然条件、整个景观质量相对于东部地区都具有优势的。”
这和近年来中国生态环保方面的措施有很大关系。
在“十三五”规划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