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火了,一老人强行要求年轻女孩让座,并将女孩从座位上挤开,女孩委屈地说:”您年级大需要坐没关系,但这个位置写名字了吗?”
老人不断挥舞雨伞对女孩说:”我让你这么说,我打死你!”
假如看关于这个视频下面的留言,你可以看出非常多的想法。
有人说:我就是大肚子,上车都没人让座;
还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受不得一点,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
也有人说:道德绑架。
众说纷纭。
界限就像是标出一个极限和范围的一些界限或事物,在心理层面,界限是对于自己与他人为不同个体的认知,因为这种不同的认知感,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且独立的身份。
一个没有界限的人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想要什么,缺乏自我认同的同时,身份混淆,可能把别人认为就是自己,喜欢替别人做选择,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他人界限,常名为以爱的名义或者道德高标准,用自己的情绪绑架他人。
1. 强行侵入他人空间,使人无法退让。
2. 过分渗透,缺乏独立空间。
3. 包揽一切。
4. 人格无法独立。
5. 丧失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尊严,需要有私人空间,是人内心的一种保护机制,它来自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个人交际能力的基本素养。
令人感到迷惑的事情是,假如过分讲究人际边界会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缺乏人情味。过分讲究人际边界容易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泛滥。
由此可见,过度边界清晰,让人感觉缺乏人情味;边界模糊,又会让人深感隐私被侵犯,人际关系紧张。本视频中,老人要求年轻女孩让座,女孩不肯,提出了”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这是一种边界清晰的标志。
在西方界限教育很早就开始,更像是一种契约精神,人人有责,份内事情自己做。而中国早期教育中界限还是比较模糊,孩子摔倒了,本应该是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感受却非常心疼,会立即过去扶起,而孩子的界限感也会在父母的过度疼爱中逐步丧失。
不仅如此,孩子会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谁爱谁多一些,谁付出多一些。
在工作中,也会带着模糊的界限感与其他同事互动,本不该自己承担的,却也不会说”不”
,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就像上车就要其他人家的孩子给自己让座,也是明显的界限不清的标志。
问题出在没有”应该”让座之说,而是”可能”让座。这样的绝对化要求,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信念,要求女孩”应该”或”一定”要让座,理由为我是长辈,你是小辈。这样的不合理信念,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首要原则是尊重彼此界限,打着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他人,肆意侵入界限,让人反感;而过度要求界限清晰,又缺乏人情味。正如那句话说的很清楚: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尊重他人必然受到他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