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过阐述。
墨子认为发展生产是保证消费、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强调社会消费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消费水平必须和生产发展的状况相适应,不能超出生产所能承受的水平。
墨子还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定为“为”和“食”的关系,认为:
“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
如果从事生产的人少,而吃饭消费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裕年景。因此,要保证消费的实现、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努力发展生产。
墨子也常常有“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的忧国忧民情怀,担心生产满足不了消费,而引起天下大乱、纷争四起。因而他强调应积极加强社会主要消费品的生产,并且把粮食作为主要消费品,鼓励百姓发展农业。
他指出: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
他认为粮食是百姓生活的必要保障,也是国君维护统治的物质基础,百姓一旦没有吃的,就不可役使。因此,统治者要鼓励农民努力耕作田地,增加粮食产量,这样,民众衣食无忧了才会安居乐业。
墨子还主张消费水平应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提高。他说:
“饮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他认为人应该首先满足必需的生理器求,在生活的各方面应该力求从俭。而等到生产力发展,百姓富裕之后,生活水平也应该得到逐步的提高。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饮食才可以追求美味,衣着才可以追求华丽。
可以说,墨子对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阐述的是十分合理的,即使是在现在,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了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消费应该和生产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不能超前消费。
墨子的消费观中还阐述了长远消费的意义。
墨子主张,一个国家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即应该有“国备”,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因为:
“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水旱不至哉?然而者,何也?其也。”
他认为即使是圣王统治时期,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不出现五谷歉收、水旱无时的灾年,然而为
什么他们能够“无冻馁之民”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做到了“力时急而自养俭”,懂得居安思危,在富足时节俭,因而在饥馁时能够有所养。
墨子还列举了“禹七年水”、“汤五年旱”的天灾,然而“民不冻饿者”,原因就是“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他们在丰年务耕种而自奉俭朴,有剩余积累,因而在水旱灾害面前能够“民不冻饿”。平时生产的财用多,而且使用节俭,就能够有充足的储备,因而可以待凶饥。
另外,墨子以历史事实印证“有备无患,无备则亡”这个论点:
夏桀、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被只有百里封国的君王所打败,就是因为他们“有富贵而不为备”,挥霍无度,以至于国无储备,才导致了灭国亡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