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魏晋风度最后的孤独守望客

关于陶渊明,如果不结合东晋的情况来看,单凭诗作是不可能把他看透的。 可以肯定地说,他不是厌恶官场之类的隐世者。 他就是太傲,太清高,同样也有些可悲可叹。 为什

关于陶渊明,如果不结合东晋的情况来看,单凭诗作是不可能把他看透的。

 

可以肯定地说,他不是厌恶官场之类的隐世者。

 

他就是太傲,太清高,同样也有些可悲可叹。

 

为什么这样说?

 

这还要从他的那个时代,往前推几十年的晋成帝时期说起。

 

当时东晋刚刚平定王敦之乱,晋明帝就驾崩了,年仅二十六岁。这真的很可惜,因为他是司马家难得的明白人。从明帝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出。

 

当时晋明帝留下个只有四岁的儿子,还有个十几岁的皇后。

 

孤儿寡母,实在不好办。

 

加上东晋本身是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君不君,臣不臣。不过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临时组的唱戏班子。

 

因为有王敦之乱在前,朝廷和世家不会再让琅琊王氏独大。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基本结束。然而迎来的却是另一个,庾与马共天下。

 

新帝冲幼,于是身为太后哥哥、新帝舅舅的庾亮庾美人成了辅政一把手,朝廷一哥,甚至压王导一头。

 

归去来兮陶渊明:魏晋风度最后的孤独守望客

 

 

但是庾亮做了个糊涂事,为了稳固政权,他弄了个诏令,让北边的流民帅苏峻到京城加官拜爵,把兵权上交。

 

苏峻是平定王敦之乱的功臣,手下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流民兵,但他是个不可控因子,所以庾亮才会用这招明升暗降的方法,称旨叫他来。

 

但苏峻也不是傻子,手里有兵才王道。可不去又落了个抗旨不尊的罪名,然后给了人家机会喷你污蔑你再按个罪名讨伐乱臣贼子。

 

所以苏峻反了,妥妥的被逼反。虽然苏峻野心不小,是一代枭雄,但基本也就是想做个土皇帝,所以要不是庾美人这么心急,很难说他会这么快就造反。

 

然后就遭了,苏峻一反,同为平乱功臣的祖约也反了。祖约是闻鸡起舞那位的弟弟,他手里的兵就是他哥留下的。

 

要知道,当时东晋穷的叮当响,朝廷要靠地方接济。所以没兵,没钱,也没人。

 

而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当时雄霸荆州的军阀。然后朝廷求助,陶侃就出手了。同时,徐州那一片儿的军阀郗鉴也出手了。

 

当时苏峻猖狂到什么地步?抓了皇帝,毁了宫室,抓了一堆大臣,占了都城。

 

陶侃和郗鉴,还有各方努力,最后好不容易才平了苏峻祖约之乱。

 

陶侃和郗鉴都是那种枭雄式人物,一个霸气侧漏,一个儒雅腹黑。

 

但俩人都还算稳定,不歪。

 

所以东晋的政权在那个时候才算真正稳定了下来。

 

陶侃的再造朝廷功劳,不用多说。

 

在此插个题外话,说到陶侃,忍不住哈。

 

归去来兮陶渊明:魏晋风度最后的孤独守望客

 

苏峻之乱平定以后,陶侃开始兴师问罪,剑指庾亮庾美人儿。

 

陶侃要杀庾美人,因为是他逼反了苏峻嘛。

 

庾美人不知道怎么办好,最后听温峤(闻鸡起舞祖逖的好基友刘琨老婆的侄子)劝,去认错了。

 

庾美人是公认的大帅哥,认错时态度诚恳。

 

是我的错,我太心急了,我对不起天下百姓,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然后陶侃心动,不杀了。(其实当时庾亮也没什么威胁,陶侃要杀他只是为了解气,但是看见人这么美,还这么有修养有风度,气儿都没了。)

 

关于庾美人的美貌,手跟白玉一样几乎透明,死的时候一堆人哭,还有个边哭边说:

 

“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已已。”

 

就是这么美。

 

由此也可以侧面反应出,当时陶侃是怎样的地位。

 

我们切回正题,陶侃的官职列一下:

 

荆江二州刺史,都是要塞。督八州军事,管着半个天下的兵。太尉,虚职但地位高啊。侍中,挂名,但地位高啊。还有长沙郡公。东晋异姓不封王,最高就是郡公,没有国公一说。因为地盘小,穷。

 

重点是,这些官职是同时存在的。

 

可见陶侃当时权倾朝野。

 

传到陶渊明这,也不过过了三代。

 

所以,陶渊明怎么可能甘心归隐田园种地!不过是心灰意冷罢了。

 

归去来兮陶渊明:魏晋风度最后的孤独守望客

 

再看陶渊明这个人的性格,又狂又傲。

 

“吾岂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爱诗,噬酒,不拘一格,标准的名士作风。

 

其实陶渊明这个人骨子里傲的很,狂的很,并不是像他的诗里那样恬淡。不然他何以说出“岂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话。

 

这句话想来他说时语气也是狂的很。翻下和他有关的典故,比如高粱酿酒之类的是可以看出来的。

 

有陶侃在前,陶渊明看不起小官也是正常。

 

但是,想做一个当时公认的名士,想当大官,必备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出身。

 

陶渊明出身低吗?我们今人看不低。

 

但在当时,不论祖上功勋多大,陶氏照样是寒门。

 

上品无寒门。

 

陶侃那种权倾天下只是因为个人太牛,且遇上了时机。

 

在陶侃那个时代,政权本身不稳定,寒门的机会比后来要多。他把天下稳定了,最受益的反而是那些门阀大族。

 

陶渊明曾几度出仕但都不得志,不得志证明,他不是那种苟且的态度,我想他志向不低。

 

但上品无寒门,陶氏只是个庶族,所以当时的世家子弟是很看不起他这种寒门之士的。

 

世家的标准很苛刻,就连陈郡谢氏、琅琊王氏这种门阀大族,在当时吴地旧姓眼里也是暴发户而已。

 

更不用提陶氏。

 

所以陶渊明是很失望的。于是他只能把自己心中那份情怀放下来,转身去亲近自然。

 

我不否认他是爱自然的,很多晋人都是爱自然的。

 

但他真的是隐士?他真的不想出仕吗?未必,所以他是矛盾的。

 

不光是他,晋人大都是矛盾的,他们一边追求自由,一边物欲横流。一边亲近自然,一边纸醉金迷。一边说着归隐,一边想着家族地位和权力。

 

这个主张不重礼法时代的人,却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人都要孝顺。有谁提到了死去的父亲的名字,儿子都会当场放声大哭。

 

有人说这是虚伪做作,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晋人本身就不在意后世人的看法。

 

他们是纠结的,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且自由的。

 

归去来兮陶渊明:魏晋风度最后的孤独守望客

 

很矛盾对吧,就是这种矛盾才让我沉迷,无可自拔地爱上这个时代。

 

易中天先生说,这是中国人的菊与刀。

 

所以,寒食散会在那个时代盛行。

 

陶渊明是晋人,所以他也是矛盾的,复杂的。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陶潜传的前一篇,是陶潜一个叔叔的传,叫做陶淡。

 

此人养白鹿,爱自然,不娶,后来入山不知所踪。

 

对比就可以体会一下,陶渊明的区别。

 

所以他绝不独是爱自然,厌恶官场。

 

至于他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绝不是仅仅的爱自然厌官场就可以概括的了的。

 

陶渊明时期,门阀政治已经走向了顶峰。

 

顶峰以后,就是迅速的衰落。

 

后来,刘宋政权取代了东晋。

 

陶渊明改名:潜。

 

陶渊明后来写诗,从来没有用过刘宋年号。

 

他终究是在乎那个叫做晋的朝代的,因为家族的荣光,他的梦,都是属于那个朝代的。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但真正属于名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谢灵运和陶渊明两个人可以说就像回光返照一样。

 

两个都是东晋最后的名士,南北朝仅有的名士。

 

魏晋风度,不仅仅是诗与酒的唱和,也不仅仅是狂放不羁爱自由。

 

至少,疯狂、矛盾、压抑,追求自我价值,这些也都在其中包括。

 

因为这是一个让人前一秒让人放声大笑,后一秒就会泪流不止的时代。

 

时代本身就是悲剧,里面的角色怎么会有happy ending?

 

陶渊明是其中的角色,怎么可能脱离剧情而独立存在?

 

那些忽略了时代而单看陶渊明的,又怎可能看透彻?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代表,而魏晋风度,又有谁敢说看得懂呢?

  • 发表于 2021-04-10 20:35
  • 阅读 ( 477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黑白网络
黑白网络

7973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