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ret秘密_吸引力法则(the secret秘密自然法则)

无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吸引力法则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的秘密被称为《The Secret秘密》,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简单而真实的原理:我们所思所感所信的,最终都会在现实中显现出来。这个法则有如...

无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吸引力法则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的秘密被称为《The Secret秘密》,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简单而真实的原理:我们所思所感所信的,最终都会在现实中显现出来。这个法则有如一面魔镜,我们投射出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现实和结果。因此,《The Secret秘密》教导我们通过积极思考、感激、信心和行动,吸引来我们想要的一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改变生活态度和实现梦想的工具。掌握了这个秘密,我们将发现自己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今天是2022年7月3日。

晚上好!

今天和大家分享《吸引力法则:发挥内心最不可思议的力量》的阅读心得。

《吸引力法则》的作者是奥里森.马登博士。他被公认为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和最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成功学之父。《成功》杂志的创办人,如今《成功》杂志在美国无人不晓,它通过创造性地传播成功学改变了无数美国人的命运,致力于马登尚未完成的事业:把个人成功学传授给每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吸引力法则”、“宇宙吸引力法则”以及那句经典的“你想要的,整个宇宙都会助你实现”。

但是你真的了解吸引力法则吗?你知道它是谁提出来的吗?它的发展历程又是什么呢?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到疑惑,没关系。这篇文章将带你入门,系统了解“吸引力法则”。

本文将首先介绍“吸引力法则”,再谈谈我的阅读心得。

01发展历程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随着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学的文献中出现。

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中出现。

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是“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出现。

1906年,“新思维”的杂志编辑威廉姆·沃尔克·阿特金森在他的“新思维”书籍《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一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

1907年,布鲁斯·麦克莱兰出版了他的《想象力带来富有》。在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总结,并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的概念。

之后,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层出不穷,并被贴上了诸如“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等各色各样的标签,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等等。

在此之后的半世纪中,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明显变少。20世纪90年代,杰瑞·希克斯和埃丝特·希克斯出版了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情绪的惊人力量》在内的一系列著作。这些书籍的畅销使得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信息和资料再次广泛被人接受。

而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 Secret)的电影才真正让“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风靡了全球。

电影《秘密》在全球的广泛关注创造了同名书籍《秘密》的诞生及热销。《秘密》书籍一经出版,便横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各大图书排行榜,创下美国赛门‧舒斯特出版史单月再版破200万本、四个月销量破500万本纪录,并荣获“诺提勒斯书奖”(Nautilus Book Award)。

之后,有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籍井喷般的在全球各大连锁书店以及网上连锁书店之中出现,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关注“吸引力法则”的热潮.......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这股“秘密”风潮也是风起云涌,掀起了新时代新的心灵励志风潮。

02浅聊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是行动的艺术。历史上(包括现在),很多人对它有很深的误解。吸引力法则不是讲,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你就能成功。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它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吸引力法则》这本书就一直在强调行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古时候西方有个国王让王国里的所有文学家总结前人的卓越成就。几年过去,一本极厚的书被呈上来。国王说:“太多了,再精简一点。”又过了几年,变成一本正常厚度的书。国王还是不满意,让文学家们再精简点。最后变成一些段落和句子。但是国王让他们再次修改。最后的最后,只剩一个句子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此,作者对行动的重视可见一斑。

吸引力法则的另外一面就是强调专注和同频共振。专注比如前文提到的“你想要的,整个宇宙都会助你实现”。只有一个想法,只有一种渴望。心无杂念,谓之专注。

同频共振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有积极的思想,你就会吸引同样有积极思想的人;你爱抱怨、悲观,你的身边也就都是这种人。所以,你想在什么样的社交圈子,你就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

首先聊聊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

  • 这本书是我关注的一个优质博主推荐的;
  • 吸引力法则实在是太流行了。我以前常常看到博主分享自己对吸引力法则的理解,以及他自己实践的成功表现,比如考研上岸啦,成功留学啦,进入新的优质社交圈啦,等等。谁不会对这样“魔性”的“成功理论”感到好奇呢?于是,我开始阅读一些博文和豆瓣上的文章。

基于这本书“成功学”的标签,在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就担心:会不会有很多鸡汤?《吸引力法则》我现在刚好读完一半。不得不承认:的确有一些鸡汤和“纸上谈兵”。但是你也猜到了——能让我读完一半,一定有可取之处。

下面分享我的阅读心得:

作者说,他的写作目的是,激发那些处于困惑中的青年人,希望他们能够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自己真正潜能的新大陆。

他鼓励青年人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都将其看作人生的转折点,因为究竟哪个机会能够推动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始料未及的。

1.我们要看重自己。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他人的反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原生家庭或者其他消极的经历,逐渐被困在一个病态且无力的“自我形象”里。

比如,一些女生不敢化妆打扮,因为她恐惧,害怕被别人看出不自信。打扮给她带来羞耻感,所以总是素面朝天。这时候,她需要克服这些制约和恐惧,从内心深处接受一个打扮了的自己,接受自己的靓丽,给予自己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外表在如今的社会非常重要。拥有姣好面容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你的形象对你自己的思想和别人对你的看法,都有很大影响。

你是你心中的自我。如果你的外表使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那么你就会低人一等;你的形象使你觉得渺小,那么你便会变得渺小。形象良好,则你的思想和行动都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这就是:你的思维决定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他人的反应。

“若在此之前你的想法塑造了现在的你,不论将来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物,身价要有多高,只需改变一下有关自身的思考方法,你一定能如愿以偿。”

2.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不同途径,如阅读书籍、看博主文章等,去丰富认知呢?

就是因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是由现有的认知指导行动后所塑造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一样的、闪闪发光的人,我们渴望能了解他们的认知和行动,渴望自己能够学习和应用,使自己脱离小环境的局限和束缚,拥抱新的认知,看到新的、外面的世界。

“你不喜欢别人把你看得很差劲是吗?你特别不喜欢一些假的或半真半假的评论是吗?但是,一句自我批评的话,其毁灭力量十倍于一句别人批评的话。”

3.很多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自我贬值——自己看不起自己。还没等别人评价,他就先否定自己,然后转身退出。自尊低落是一种使人瘫痪的病。

我有个朋友,化妆后总会让我评价一下她的技术。但是每次她都会先说一句“我化的不好看”。我明白她说这句话的初衷是降低我的期待,并且以防我评价她化得不好看,先给自己心里“铺垫”一下 。但是,这句话对她的杀伤力是无形的。她的潜意识里——化妆技术不好,也许还包含长相一般的想法流露出来。

由于她常常重复这句话,这样的消极认知深深刻在她脑子里,极大地损害了她的自信心。所以,每当这时,我都会认真评价她的妆容优缺点,然后给予肯定的评价——很好看,比上次又有进步。

所以,以后你在生活中听到类似自我批评的话,揣摩一下说话者的真实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他们避免这些消极的自我评价,给予真实的赞美和热情。

4.连根拔出所有的小气和报复心理。这种倾向像花园中的野草,你不用去研究它们从何而来或是如何生长的,只要把它们连根拔除。经常做练习来决定一件事是否值得斤斤计较。正如林肯所言:“我决不让任何人把我的灵魂拉低到仇恨的阶层中。”怨恨像肿瘤,它们会长大到最后吞噬你。

“我们无法增加个人魅力天生的质与量,却可以加以组织,妥善运用,帮助我们达成任何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热情的笑容,有力而自信的握手,挺拔的姿态去感染他人,增加个人魅力。

6.书中还讲了一个禅师与门徒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

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当做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说道:“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但不要卖掉它。”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人说:“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这个人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他不能相信:“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够高了。

他回来后,师父拿回石头说:“我们不打算卖了它,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价值。”

你了解自己的价值吗?不要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你的价值,为了“卖个好价”,你必须让人把你当成宝石看待。

这又印证了第一点“我们要看重自己”。

我们要把自己当做宝石,相信自己的珍贵和独一无二。把自己当做宝石磨砺和培养。此外,还从没听说过哪颗宝石自我贬值。

正如拉·封丹所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的原则是:追求高层次。你是第一流的,你应该有第一流的选择。”

这不是要我们自视甚高、有优越感的意思。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经历、他人的评价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和最显著的优点。理清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会盲目盯着别人的赛道而嫉妒、换赛道。那些总是盯着别人在做什么、别人取得了哪些成就的人,一定不了解自己,一定从未真正认识过自己。

7.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嘴上总挂着“如果/只要我……,就可以……”的句子。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思想,使人产生消极动机。他们将实质的努力化为空头支票,在大脑中幻想着美梦成真。欺骗自己“我也能做到,至少没去做”。这种逃避的幻想是那些意志与自尊低落的人们的最爱。

生活是现实的,它就是你看到的样子,而不是你认为应该什么样就什么样。如果你希望生活有所改变,就必须付诸行动。

结语

永远把自己当做宝石,宝石从不害怕磨砺;

永远把自己当做宝石,宝石从不会自我贬值;

永远把自己当做宝石,去到宝石的市场上刺激潜能、提高价值!

祝开卷有益!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新人作者非常需要你的支持~

谢谢~

  • 发表于 2023-07-22 11:55
  • 阅读 ( 58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qv1707
qv1707

78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