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贺知章其二,回乡偶书 贺知章衰读音

几度花开又几度花谢,岁月匆匆流逝,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故乡多年。然而,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回乡的思念却愈发浓烈。风吹过耳畔,似乎带着乡音的呢喃;雨打在窗前,仿佛是故乡的温润味道。每当我...

几度花开又几度花谢,岁月匆匆流逝,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故乡多年。然而,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回乡的思念却愈发浓烈。风吹过耳畔,似乎带着乡音的呢喃;雨打在窗前,仿佛是故乡的温润味道。每当我背起行囊,踏上回乡的列车,内心都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贺知章所写的《回乡偶书》正如我心中的那抹回忆的色彩,而这回想也让我愈发思念起乡土的烟火气息。或许,回乡偶书是每一位游子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是对岁月流转中家国情怀的真实刻画。让我们一同踏上回乡的旅途,感受那深深的家乡情怀,让回乡的路程成为心灵的寄托和栖息。

一:回乡偶书 贺知章其二

一、原文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二、出处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三、译文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四、注释

1、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2、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二、赏析

故乡,对于人们往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杜甫甚至说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究其原因,约有三个方面:

1、故乡的事物能引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故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在人们思想性格上打下了永远抹不掉的烙印,甚至历久而弥鲜。

3、故乡有很多亲朋故旧,也是人们怀乡的重要感情纽带。贺知章在少小之时即离开故乡,到八十六岁垂暮之年才回来,其间阔别了几十年,他的感受之深,更与一般暂离故乡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作品名称
回乡偶书二首
作品别名
回乡偶书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⑴
《回乡偶书》诗意画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1][2]
白话译文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3]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2]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4]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4]
名家点评
范晞文《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说透人情之的。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似太白。
唐汝询《唐诗解》: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刘仲肩曰:朴实语,无限感慨。[5]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6]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6-57
[3] 张在军.小学生优秀作文名师辅导 一~二年级 一周年纪念版.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10:第18页

二:回乡偶书 贺知章意思

《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也写出来了久客伤老之情。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回乡偶书 贺知章其一

大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4年),皇家兄弟岐王李范病逝。

一帮官宦子弟吵吵攘攘围到贺知章府上。咋回事?这是要闹事的节奏?!

府上的“保安”们见势赶紧把大门关紧锁好。

原来大唐有江湖传言:“做官的捷径,莫如抬棺”。对年轻一辈来说,做皇亲的“挽郎”就是个向上爬的好机会。

而在当时谁能当选,都是贺知章一句话的事儿。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找个梯子来。”

下人们慌忙又诧异地找来梯子,只见贺知章颤颤巍巍地要往上爬,下人们吓得赶紧扶住。胖胖的他已年过花甲,费了好大劲儿才爬上了墙头露出了脸。

“看,贺大人在墙头!”外面忿忿不平的年轻人无不惊掉了下巴,自觉安静了下来。

“听说宁王李宪也快不行了,你们先回去,下次还有机会啊!”

贺知章此话一出,没想通的也吓跑了。

难怪他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四明:古地名,今浙江余姚市四明山镇),敢这么说话的绝对能堪当一“狂”字。

令人意外的是,“攀梯劝退少年郎”迅速登顶大唐热搜榜,皇帝竟没因此怪罪。他究竟有何特殊魅力?

01

狂而不招厌,必得有资本。

大唐人才辈出,光初唐四杰一个组合就出了3个神童。

来自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的贺知章却不慌不忙,本着“谁说出名非得趁早”的好心态,直到三十好几,才冷不丁给家里捧了个状元回来。

身在唐诗盛世,还能考上状元, 贺知章“诗狂”名声在外,如今流传下来的诗作不过近二十首。

是人家不会写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精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又生动自然。言虽浅显,意味无穷。

就凭他的粉丝众多,多得随便从某个幼儿园里都能跳出一大堆,他的知名度也能堪当“国民级”的。

“诗酒相生,醉乐天真。”他好喝酒,也喜欢写诗,只是写了就写了,从来都只注重享受这个过程,至于诗作丢哪去了,他自己不清楚,也不在乎。

贺知章为我们留下的诗太少,这只是我们的遗憾,却未必是他的遗憾。

20230710230914_98908.jpg

除了写诗,他还是个书法达人。提到狂草之圣你会想到谁?

张旭。殊不知张旭的“吴中四士”团里就有贺知章。

贺知章肚子里的酒水和墨水都不少。

别人找他求字,他总是直接问:你准备了多少张纸?

十张?小菜一碟。

他总是一手拎酒壶,一手在纸上笔走龙蛇。时不时还喝两口补充下灵感。

别人给他十张他就写十张,给他二十张他就能写满二十张。

每每写完,他都会潇洒一挥:拿去!那叫一个慷慨畅快!

“走,老兄,咱一起出去逛逛。”

听到贺大人又在约张旭出去逛了,仆人不禁心里直只念“阿弥陀佛”。

原来这两人背着酒出入民间,酒酣兴致,总爱到处“涂鸦”。

“这扇墙够白,够平,嗯,不错,就它了!”

两个书法大家也顾不上环保与否,龙飞凤舞地先施展艺术再说。

写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刘禹锡曾在洛阳发现贺知章写的题壁,只恨自己生得太晚,于是写下诗作致敬: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02

狂而不傲,才能朋友遍天下。

曾国藩说: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贺知章作为一个四朝元老和一个极富盛名的学术前辈,就从来不以“傲”示人。

他不仅有着“一眼识别千里马”的慧眼,还有着欣赏、珍爱才子的气度。

天宝元年(742年),贺知章与一个潇洒俊逸的青年擦肩而过。他立马感觉到了“此人不凡”。

这个人正是多次干谒无果受挫的李白。当他得知大名鼎鼎的贺知章就在他面前时,他恭恭敬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作《乌栖曲》、《蜀道难》。

才读几句,贺知章就惊得拍案而起,大呼妙哉啊!

“这是人写的吗?!

你简直就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啊!走,咱喝酒去。”

作为一个资深老前辈,愿意如此抬举后辈,说明他真的是有气量。

推杯换盏之间,两人相谈甚欢,相识恨晚。

喝得兴起了,老贺大叫一声:“老板,再拿酒来!”。

“客官,十两银子!”

老贺一摸腰间,尴尬了。没带钱。

很快,他又摸到了一个金龟子。

“老板,这个给你,换酒上来吧!”

李白这下也慌了,这可是您身份的象征啊(武后改内外官员所佩鱼符为龟符,三品以上用金饰)。

贺知章仰面大笑:“身外之物,无所谓,咱继续喝。”

自此以后,李白因“谪仙人”这一名号红遍天下。

这还不止,几天后,贺知章便向玄宗皇帝推荐了李白。李白终于迎来了仕途的高光时刻,做到了翰林待诏。

这顿酒算是喝到了李白的心里。后来事隔多年他还心怀感激。

对酒忆贺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李白从长安被千金放还后,写下的这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诗又何尝不是对贺老当年为他金龟换酒的致敬呢。

贺知章不仅心性豁达,还一向谈吐幽默,是个容易亲近的人。除了李白,他的朋友圈里还有孟浩然、王昌龄等诗界大V。

他的朋友陆象先曾号称一日不见贺知章便觉得了无生趣。

诗圣杜甫也曾经写诗调侃: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敢这样写,从侧面也证明了贺知章是个性情平和的可爱老头儿。

希腊诗人米南德说: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熠熠生辉。他虽然狂,却一直在以品德服人。

03

狂也要有智慧,更要懂分寸。

贺知章作为从初唐跨越盛唐的文人之一,从一开始就以名士态度入仕,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从不结党营私,也从不为升迁做出一些不光彩的行径。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对待意见不同的同僚,他也一向留三分薄面。

公元744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六岁高龄,有一阵他感觉有点精神恍惚。更令人忧心的是,他已经看到了一个大唐盛世正在走向腐朽衰落

他顿觉:人生如梦,似幻不真。

于是他一封请辞信送到了玄宗办公桌前。

玄宗亲率文武百官于长乐坡,为贺知章摆酒设宴饯别。

告别熙熙攘攘,他轻车简从回到家乡。

面对依然平静的鉴湖,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心安。

村头,几个少年看到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翁慢慢走过来,好奇地在附近张望。几个胆大的孩子嘻嘻哈哈地互相推着上前来跟他搭话,问他从哪里来的。

天真如他,老顽童跟小朋友们相聊甚欢。他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经历了几十个春夏秋冬,家乡面貌好多都已经改变,也有好多依然没变,他感慨万千,回家后写下了两首诗:

《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后的同一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6岁。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而衰。

《论语·子路》中有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狷狂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意思是:狂者敢作敢为,勇于进取,狷者清高自守,不肯做坏事。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做朋友,那么就交往狂狷者。

狂其实也可以是一种潇洒的态度。

就像贺知章一样,狂得有魅力,狂得有分寸,狂得智慧,狂得可爱,又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呢?

四:回乡偶书贺知章拼音版

对诶,我记得我以前的老师,好像每个读音都念过!

书上这么说的,我爸(普通话高级的)也说是cuī

  • 发表于 2023-07-14 23:29
  • 阅读 ( 102 )
  • 分类:默认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风的季节
风的季节

71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