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小人的经典名言(《吕氏春秋·论人》:经典名言10句,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

《论人》,出自《吕氏春秋》,是一篇关于为君之道,以及如何识别、衡量人的论文。 在《论人》一文里,作者认为,为君之道的最上等的办法,是「反诸己」,即让自己顺乎自然,达到无为之境。其次...

《论人》,出自《吕氏春秋》,是一篇关于为君之道,以及如何识别、衡量人的论文。

在《论人》一文里,作者认为,为君之道的最上等的办法,是「反诸己」,即让自己顺乎自然,达到无为之境。其次是「求诸人」,即向别人寻求。而「求诸人」就需要辨别、评定人才。听其言观其行,在不同的环境下加以检验,是评定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取《论人》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

最上等的是向自身求,

其次才是向别人寻求。

点评:作者认为,为君之道,最上等的办法是向自身求,其次才是向别人求。向别人求,要辨别贤愚。

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越向远处寻求,离它就越远;

越是花费力气,距离就越远。

点评:在作者看来,向外寻求的越远,越花费力气,距离真正的为君之道就越远。

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

做到耳目适度,节制欲望;

放弃智巧计谋,摒除伪诈。

让自己的意识在无限之中遨游,

让自己的思想处于无为的境界。

点评:所谓「反诸己」就是节制欲望、放弃智巧,让自己顺乎自然,达到无为之境。

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没什么能伤害到自己的身心,

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妙玄微;

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知道事理的玄妙;

懂得事理的玄妙,这时就知道什么是得道。

点评:「天」本义是头顶,此处指的是身心。「精」即精微的意思。「一」即数之始,物之极,引申为大道。

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

若能懂得大道之理,

就能适应事物变化,

博大精深,又不可测度;

德行也能得以彰明美好,

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

点评:「知一」就是得一、得道的意思。「比」是并列之意。

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

若懂得得道的道理,

就能够像天地一样。

难道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胜任吗?

难道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得当吗?

点评:作者认为,能够懂得得道之理,就是达到了无为之境,可比之于天地,无往不胜,无往不应。

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人虽同类但智慧却大不同,

贤能之人与不贤之人相异。

以花言巧语作为自己的防御,

这就是使昏君惑乱的原因啊。

点评:作者认为,人有贤能之人,也有不贤之人。所以,向别人寻求时,要知道如何辨别贤愚,不被不贤之人惑乱。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

大凡衡量、辨别人的方法:

显达之人,要考察他礼遇的是什么人;

尊贵之人,要考察他举荐的是什么人;

富有之人,要观察他赡养的是什么人。

点评:贤达之人,看其礼遇;尊贵之人,看其举荐;富有之人,看其赡养。此为作者八观之法的前三种。所谓八观之法,就是针对不同的人,分别观其所礼、观其所进、观其所养、观其所行、观其所好、观其所言、观其所不受,以及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让他高兴,以此检验他的节操;

让他快乐,以此检验他的邪念;

让他发怒,以此检验他的气度;

让他恐惧,以此检验他的品行;

让他悲哀,以此检验他的仁心;

让他困苦,以此检验他的意志。

点评:作者认为,贤明的君主不仅会采用「八观」,而且还会用「六验」来检验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用人要求。

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什么是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种亲属。

什么是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等四种友情。

点评:除了上文的「八观」「六验」,作者还提出,评定一个人是否贤愚,通过考察他的亲属、亲近之人也能得知。

  • 发表于 2023-07-10 17:44
  • 阅读 ( 63 )
  • 分类:默认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文龙
李文龙

70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