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离我们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
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 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这是世界粮食日的主题首次将饥饿问题与健康饮食联系在一起。
“零饥饿”不仅要应对饥饿,还要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个亿。
隐性饥饿,就如同一个影子,与3亿中国人如影随形。
什么是隐性饥饿
“在我们那个年代,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吃饱。现在吃饱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但是很多人依然面临着‘隐性饥饿’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说。
人体保持健康不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大量营养素,还需要铁、锌、硒、碘等16种矿物米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13种维生素。
隐性饥饿,就是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在其他营养成分上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患有此类症状的个体可以呈现出健康的身体形态,而不是类似营养不良患者减重、消瘦的体态。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现象称为“隐性饥饿”。
专家介绍,显性饥饿是能量缺乏的状态,是可以通过“吃饱”解决的;隐性饥饿是微量米素的缺乏,需要通过“吃对,吃好”才能解决。
我国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有体会过挨饿,但是营养过剩、营养不均衡等新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常务副主任张春义介绍,我国缺铁引起的贫血症患病儿童比例很高,由于缺乏锌、维生素A或其他微量米素而导致的隐性饥饿也在不断蔓延。
“在最重视补充营养的孕妇群体也存在隐性饥饿现象。一些沿海地区的孕妇认为自己不会缺碘,所以刻意购买无碘盐。而调查显示,最缺碘的群体反而是沿海地区的孕妇。”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钙、缺铁、缺锌、缺乏各种维生素等。研究发现,大约有70%的慢性疾病与隐性饥饿有关,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人每天需要通过食物摄入40多种营养素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
“营养补充剂是解决隐性饥饿的办法之一,但相比之下,通过粮食补充营养更经济,降低营养密集食物的价格应该被列为优先政策。”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表示。
“比如,高叶酸的甜糯鲜食玉米,单个玉米穗叶酸含量约为200微克,每天食用2根就可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叶酸需求量标准。”张春义说。
何丽介绍,过多摄取热量、脂肪、精白淀粉、食盐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诱发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需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
“不同群体缺乏的营养素不同。目前,日本、新加坡等部分发达国家已在食物上标注热量和营养成分表,指导受众科学选择,值得借鉴学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春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