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契( )约 ②揽( ) ③悲天悯( )人
qì lǎn mǐn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 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 ②悲天悯人
③如释重负 ④无入而不自得
①不得志
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约23分钟)
(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又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再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⒏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如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
⒐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示:留意表明文意过渡、转折的标志性词语或语句,如翻过来看、然则等。
明确: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五、课外作业,根据下列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作答:
(第二课时,课堂上讲评归纳)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c、曾子:任重而道远
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
第二课时
一、对课文重点语段的赏析。(约15分钟)
(①让学生先熟读课文第3、4段,约5分钟;②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③教师加以分析讲述,约4分钟;④再放幻灯片,约3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两个自然段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论述我们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第一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第二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严密。
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的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名言佳句充当道理论据,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 最乐的具体内涵,从而与题目构成一一呼应。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且进一步指出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相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二、知识归纳和复习、练习。(约20分钟)
(10、11题教师先归纳后,放幻灯片,约4分钟)
⒑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⒒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证严密可谓本文的一大特色,足见议论文写作中,理清思路周全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⒓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本题教师先放幻灯片,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约7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基本完成后,再放幻灯片,参考答案,教师需就学生较困惑的问题进行引导约4分钟)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道理论据: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文中划横线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起强调作用,能引用读者的深思,增强语言论证力。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⑸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表明这是假设的情形,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参考答案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三、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约15分钟)
(第一课时后,可先作为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此时进行交流,幻灯的内容作为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⒔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⒕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c、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
①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②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四、课外作业
(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另找时间或下一课时进行讲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⑴-⑺题。
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①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程度,靠的是奋斗;人类文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靠奋斗,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拼搏,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再创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②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人生百年,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忙碌,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奋斗?答案很清楚。为自己着想而苦心经营,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下;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其生命绚丽,境界高尚。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凡事要奋斗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现在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是有价值,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有勇气和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③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无数同志正以这样的奋斗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不久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袁家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谁都知道,我国的航天基地几乎都在贫困荒凉、气候恶劣的地区。十多年间,袁家军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学位,又在攻读博士学位。是重要的是,他为我国宇宙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像袁家军这样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并不那么富足,但谁能说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呢?他们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荒废了大好年华。更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把奋斗只局限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范围内,丝毫不把祖国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人民尊敬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有价值的人生。
⑤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选文有改动)
⑴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狭隘( ) ②恶劣( )
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章第③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⑷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的奋斗观指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
⑸为什么说像袁家军这样的人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⑹文章第③段中丰厚的回报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想,简要回答。
⑺仿照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奋斗需要需要需要的句式,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一句话。(不可照抄原句内容)
⑴① ài,② liè。
⑵大力宏扬奋斗精神。
⑶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⑷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
⑸因为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在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⑹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重大的贡献,获得国家人民的肯定和尊重。
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内容合理,句式相仿即可。
写作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百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度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扩展资料
原文介绍: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内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
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容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
近代·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
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表现出了深远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却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
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之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中外纪闻》,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
《最苦与最乐》为梁启超写作的一篇议论文,出自《梁启超全集》,2016年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讲述的道理: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扩展资料:
赏析
《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它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表现出了深远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却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苦与最乐》课文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