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文言虚词之“代词”详解)

文言文中的虚词是实词的必备补充,对于充实文意,表达情态,转换语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犹如文章的血肉和筋脉一般。就中学文言文教学而言,文言文中的虚词常见的18个已在前文说过,它是我们学...

文言文中的虚词是实词的必备补充,对于充实文意,表达情态,转换语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犹如文章的血肉和筋脉一般。就中学文言文教学而言,文言文中的虚词常见的18个已在前文说过,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下面按词性择重点予以分类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文言虚词之“代词”详解)

一、代词

代词可分为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及疑问代词。

一、指示代词

1.“是”作指示代词,常译作“这”。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④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需要说明的是,③④两句虽然从句式上说是判断句(带有“是”字),但句中“是”仍然翻译为“这”。

2.“之”作指示代词,译作“这”。

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⑦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是“之”的复数用法,译为“这些”。

3.“斯”作指示代词,译作“这”。

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⑪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⑬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4.“而”作指示代词“这”。

⑭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⑮“夫”作指示代词,译作“那”。“夫”除了常作句首语气词外,还可作指示代词“那”。

⑯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朕”译作“我”。

⑱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离骚》)

注:自秦始皇起“朕”成为皇帝的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

“若”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作“你”。

⑲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⑳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㉑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之死》)

㉒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㉓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㉔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㉕“而”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作“你”。

㉖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第三人称代词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

㉗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2)“之”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或“它”。

㉘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㉚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㉛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㉜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㉝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㉞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本文选自我的原创书《中学语文文言翻译学》

或许,你还对我的这些文章感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注释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夸娥(不读é,读yǐ)氏”,原是大蚂蚁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怀才不遇”主题的深思

如何解决文言文难学难懂的问题,这篇长文或许能帮你

“负荆请罪”之“荆”溯源

说文解字谈文化:“德”从何来?

说文解字谈文化:“农”从何来?

汉字演变的四个规律:繁化、简化、异化、声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 发表于 2023-06-27 10:28
  • 阅读 ( 4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wh123
wh123

693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