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意思是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在句中一般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成语故事: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率兵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从此被拜为上卿。这之后廉颇勇猛善战之名传遍了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过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后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受封为上大夫。
不久,秦国举兵攻打赵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第二年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两万多人。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重修旧好,所以要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与赵王相会。赵王害怕秦国,不想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在两人的劝说下,赵王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而廉颇就在边境列兵等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负荆的是廉颇,请罪的对象是蔺相如。
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称将相和。
扩展资料:
负荆请罪背景-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块美玉,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赵国说想用城池换璧。秦王素来贪婪,赵王知道他只是想将何氏璧骗到手,但忌惮秦国的强大也不敢直接拒绝,以免惹起战端。
正当他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并声称自己有办法——要么换回城池,要么将何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到了秦国,秦王果然只对璧感兴趣,对让出城池一事只字不提。
并在一次会面时想以武力夺璧,蔺相如誓死不从,他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来威胁秦王: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
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什么都得不到还会因背信弃义而遭人唾骂!秦王虽爱美玉但并不昏庸,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值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是廉颇,拼音是fùjīngqǐngzuì,意思是是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中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面缚舆榇、引咎自责、肉袒面缚。
反义词:兴师问罪。
负荆请罪造句:
1、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2、当他意识到自己错怪好人的作为后,下定决心,登门造访,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其实在当时赵国也是传为一段佳话的,这告诉人们做事情一定要为大局考虑,千万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损害国家的利益也告诉人们不要小肚鸡肠,要懂得承认别人的优秀。
负荆请罪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咧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翻译过来就是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原因是廉颇看不惯蔺相如的地位在自己之上,出言不逊,而蔺相如为了大局考虑并不和他计较。后来廉颇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背着荆条去跟蔺相如赔罪。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作用:
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像蔺相如一样,有着宽广的心胸,凡事为大局考虑,这样才不会像廉颇一样需要负荆请罪请求别人的原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道歉。
不能居功自傲,像廉颇一样,自以为天下的事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要以大局为重,像蔺相如一样,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小我全大我,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