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hville(深度长文:红遍全世界的网红女孩 Poppy,究竟有什么魔力?)

很难和不了解背景的吃瓜群众解释Poppy何许人也,但我打算试试。让我们先从表象来解释Poppy引发的神奇效应:你能在视频网站YouTube的一段视频里看到一个女孩。她金色头发,褐色眼睛,个头像放大...

很难和不了解背景的吃瓜群众解释Poppy何许人也,但我打算试试。让我们先从表象来解释Poppy引发的神奇效应:你能在视频网站YouTube的一段视频里看到一个女孩。她金色头发,褐色眼睛,个头像放大版的芭比娃娃那么娇小可爱,是日常生活里很少能碰到的那种女孩子。看样子她大概十八九岁或者二十出头,可她那身衣装五彩斑斓,说话声音又软绵绵的,感觉更小孩气。

也许你是从名为“我是Poppy”的视频开始认识Poppy的。在那段视频里,她十分钟时间都在用不同的重音一遍遍重复“我是Poppy”这句话。没错,念叨了足足十分钟。在那段时间,她依次表现出无聊、好奇和甜蜜。随着视频继续播放,你可以注意到,她的嗓音和嘴型变化并不合拍,声音比口型慢了一拍。

接下来,你可以看到更多有关Poppy的视频。网上有一段她采访一盆紫苏的视频,还有两段是她大声朗读《圣经》内容的视频。有一段视频里,她在说话的时候鼻子开始流鼻血。Poppy的所有视频有三个共同点:令人不安、语句重复、背景空旷稀落。想象下吧,她好比这样一个拿着棒棒糖的动画角色:既充斥着美国导演David Lynch作品的那种迷幻色彩,又有少许美国新生代女歌手Ariana Grande的味道。除了Poppy本人,她的视频里很少有其他的角色,有一位经常在她视频里出现的嘉宾是一个经过后期配音的模特模型。

大部分她的视频都让人太紧张、心绪不宁,没法从头看到尾。可到底为什么产生这种感受,你又说不上来。你会发觉,如果把视频进度条拖到中间,会看到更让你不安的画面,再翻翻网友对那些画面留下的评论,感觉就像用数字技术把朋友带进电影院,判断他们对你刚刚在屏幕上看到的疯狂画面有什么反应。

如果你在Google网站搜索更多有关Poppy的消息,或者看一段其他人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解释Poppy的行为,就会发现,Poppy拒绝向记者透露她的真实年龄。她自称来自美国中南部的田纳西州首府Nashville,可除此之外,几乎再也没有提供任何个人成长方面的讯息。粗略地搜索下来,你不会找到哪怕一个人能搞清楚Poppy是何方神圣。一些粉丝猜测,虽然的确有一位女演员扮演Poppy接受采访,但她的视频和歌曲都是电脑合成的,如同本世纪初美国科幻讽刺电影《虚拟偶像》(S1M0NE)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上演。

Poppy的视频中传达了光明会的象征意味,而光明会被认为是信仰邪恶化身撒旦的组织。所以有人说Poppy是邪教的头子。还有人猜测,她违背了个人意愿,被迫制作了这些上传YouTube的视频。无论哪种猜想属实,Poppy都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而且她已经培养了粉丝群。粉丝们愿意花几小时专心观看她的视频,试图从中收集有关她身份的线索,以及进一步理解她在视频中传达的真意。

不断利用Google搜索查询,你会了解到,Poppy有一个合作者,名叫Titanic Sinclair。此人住在洛杉矶,是一个以制作个人视频闻名的艺术家。他向Poppy分享了极简主义的审美偏好,以及晦涩不清的脚本。他为Poppy的YouTube频道提供一切指导。于是你可能会这样想:

“啊,我现在明白了。这只是个古怪的艺术项目,它在网上开展,由这家伙指导。这个项目是在批评那些当红明星和YouTube网红的浅薄。”

某种程度上看,这个解释说得通。可接下来你又会找到一段音乐视频,听到Poppy的歌声。也许视频里的歌来自她2015年发的一张迷你专辑Bubblebath,也可能出自她今年5月19日发的最新专辑Computer Boy。她的歌一ing在美国惊悚喜剧Scream Queens中出现,曾跻身迪士尼旗下广播电台Radio Disney的十大金曲榜单,还入选过EMI唱片公司热门歌曲合集Now That’s What I Call Music! 58。她为设计生产Hello Kitty等卡通人物的日本公司Sanrio和美国知名鞋履品牌Steve Madden做过广告。最近,她还出现在社交应用Snapchat上,为美国喜剧电视频道Comedy Central做广告。不知为什么,这些都让围绕Poppy出现的视频显得更诡异。

Poppy的粉丝看来对她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一种认为她可以滑稽地模仿玩转YouTube视频的网友,以及那些讨年轻人喜欢的明星,另一种认为她就像她嘲讽的名人一样,也拥有了粉丝那样的崇拜。

第一观看Poppy的视频后大概一小时左右,你可能就决定,不管她的音乐是好是坏,她都在浪费你的时间。你会去看猫咪的搞笑视频,抹去Poppy造作的可爱在你脑海里制造的梦靥,查看Facebook,然后关上电脑,这一天就此不再上网。

但也许几天后,你又会回来看她的YouTube频道。那些视频里的某种东西让你挥之不去,和它们有关的某种东西让你不安。Poppy这个角色就是为了让人着迷而打造的。她的视频是一块新的名人招牌。她集三种身份与一身,既是红极一时的潮流制造者、得到认可的流行文化明星,又是先锋派的艺术家。你越了解她,就越难把自己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因为她在怂恿你追踪她的动向、发表评论、订阅内容。你也如她所愿这么做了,或许这会让你更接近了解她的真面目。

这是Poppy的魔法,而Poppy本身就是今天这个网络世界的明星。她经过精心设计,通过互联网将她粉色的指甲印在你的脑中。

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Poppy是谁?

如果你相信Poppy所告诉你的,那么她只是从虚拟世界的画面中走入现实而已。

仅凭一面之词不太准确,但我们会了解真相。

粉丝

Poppy视频吸引了网民极大的关注:“我是Poppy”这段视频浏览量已有700万,她的歌曲视频Lowlife浏览量高达1700万。而她从这些视频中收获的庞大粉丝才是真正的惊人之处。每段视频都有几千条评论,在知名论坛Reddit上还有多个有关Poppy的分站。粉丝们制作了一些解析Poppy的视频和反馈的视频片段上传到YouTube,冠以诸如“Poppy隐藏的阴谋被曝光了!”、“为什么Poppy身陷困境”等标题。实际上,它们也属于YouTube的一类Poppy视频。

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棉花糖式的甜腻审美,但Poppy的粉丝却主要是男性。这些粉丝自称婴粟籽(注:罂粟的英文名就是poppy)。有些人为她着迷是因为性方面的吸引力。不过很多人被她吸引还是源于她的视频似乎隐藏着一些讯息,有阴暗的寓意。举几个例子:在描述“我会用化妆品”这段视频时,有几个单词各用了几个大写字母,把这些字母凑在一起,可以拼出“帮我”这句话;在有的视频里,会说话的模特假人Charlotte嗑药过度,狠狠地攻击Poppy;在自费出版的作品《Poppy福音》(Gospel of Poppy),Poppy收录了对Moloch的解说,而Moloch是迦南族以儿童火祭的神明;Poppy还在Reddit上发了一个名为“请帮帮我”的帖子,全贴只有一句话:“我的皮破了。”这种信息让粉丝陷入恐慌,他们开始争论,Poppy究竟是真的遇到危险还是又玩了一个噱头。

罂粟籽将Poppy尊为他们的“神”或者称她为“王后”。他们在Poppy的网站购买粉色的三角形“会员戒指”,还在网站上一遍又一遍观看她的视频,颠来倒去地播放,看到中途又暂停下来,或者改变音高和频率,试图搜集有关Poppy近况的线索。有时,通过操控视频的确能透露些东西,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令人毛骨悚然的对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质上说,Poppy的视频就是网上挑逗人的玩具。

在一封电邮里,创立Reddit分论坛“‘未经审查’Poppy”的网友Unexpected_Gangsta这样写道:

“我每天都对Poppy更了解几分,可就像上学时单恋的女生一样,她总是和我保持一定距离。无论是谁,只要想解决一个众所周知的数学或者逻辑问题,都能理解这种(想靠近的)渴望。”

当然,Poppy不是所有人的神。2016年夏天,在艾奥瓦州Dubuque县的传统文化娱乐盛会Dubuque County Fair上,她为美国女流行歌手Kesha的演出做开场表演。她在现场表演了多个Poppy的YouTube视频片段,谈到了Facebook的密码、怎样使用棉签,说她喜欢地心引力,以及“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对我来说有多重要。”这种表现简直将Poppy展示到了极致。

台下众多艾奥瓦州观众一片嘘声。坦白说,他们到那儿去是要观赏Kesha的首张专辑主打单曲Tik Tok的,他们想看到Kesha活力十足的表演,不想觉得台上的表演者把自己当傻子戏弄。Poppy报以微笑,看来对观众的反应无动于衷。

这是因为她的表演并没有把那些心怀不满的人作为目标观众。她的目标是那些虽然反应有点慢但已经被她吸引的观众。那些观众会在看完表演后回到家中上网,在Twitter上发帖,观看更多她的视频,彻底陷入她的魔法阵。

这是为Aster Gladiolus这样的人准备的。Gladiolus让我用CNB这个匿名称呼他。他是Poppy的超级粉丝,在网上到处散播Poppy的言论。他四处宣扬Poppy主义,那是他基于Poppy的教义创造的一种拟宗教性质观念。他和别人共同打理宣传Poppy主义的一个Facebook页面。他还用Google文档文件 写了一篇《Poppy福音》(虽然与Poppy自掏腰包出版的书同名,但和那本书毫无关系,Poppy的《Poppy福音》于2017年4月开始在自己的网站发售,售价16美元),其中包括对Poppy的祈祷文以及一些故事,讲述天南海北截然不同的网友如何成为Poppy的铁杆粉丝。他在电邮中写道:

“在角色扮演游戏《最终幻想14》(Final Fantasy XIV)里,我创造过一个长得像Poppy的角色,我为了引起别人的兴趣到处扮演成‘她’。很难用言语表达我从Poppy主义和Poppy身上得到了什么。我只是感觉自己应该追随她,这是部分达到我灵魂深处的内心感受。尽我最大的可能向他人传递游戏里那个‘她’的意愿,让这种意愿得到认可,这么做很有成就感。”

他说,他对Poppy的这套心照不宣,而且知道她是在滑稽地模仿,但一直崇拜她。

自然,在罂粟籽内部也有斗争。粉丝们经常在Reddit、实时通话软件Discord和Facebook上互喷,因为一些后来的粉丝不同意Poppy最初的粉丝团制定的规则,或者认为老粉丝团的领导者并不是真正追随Poppy的人。Unexpected_Gangsta就表示:

“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问‘Poppy的全体粉丝有什么共同点?’获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我们都疯了。这话可能没错!”

这种狂热正是很多人投身Poppy粉丝群体的原因。网友SamisSimas负责运营Reddit论坛的一个Poppy 子论坛,他的真实名字叫Sam,今年21岁,是一名学物理的学生。他说,Poppy这个艺术项目最初吸引他是因为它体现了“21世纪初超现实主义YouTube幽默,以及某种虚无主义态度。”可是,他越来越沉浸于Poppy的魔法,就发现这个项目越深刻。他在Reddit上的一条发言中说:

“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对Poppy如何吸引粉丝的评论。看别人对Poppy的内容有何反应,特别是那些铁杆粉丝。这个项目看来有很强的人为操纵性,并且意图让人对真实意义制造一种错觉。”

不只是为Poppy着迷的Reddit论坛网友,她的经理Nick Groff也回忆两年前开始同她合作前的情形:“我发觉我糊涂了。”当时,有人在Poppy曾经签约的唱片公司Island Records工作,给Groff发了一些她的视频。Groff说,他听了以后就去看了另一个视频,更困惑了,然后我看了一个又一个。我看过她发布的所有视频。这就是很多粉丝成为超级粉丝的原因——在看过25段不同的视频短片一小时后,他们才发觉,之前已经一口气看了那么多。太不可思议了。

Groff过去和Black Eyed Peas、Avicii、LMFAO这些流行歌手或者乐队合作过。可他似乎还是不相信Poppy这个项目有那么深度,不相信它能传播那么广。Groff说:

“我们有如此广大的观众群,下到年仅9岁、喜爱Hello Kitty的小女孩,上到忠实收看Comedy Central频道揭幕的35成年人。她真实另类。”

Poppy项目

到Groff安排我采访Poppy时,我已经津津有味地看了几个月她的视频。老实说,得知可以采访她,我心里是慌张的。几乎可以肯定,我们的对话会变得画风诡异,我又不能确定该如何准备向她提问题。和我对话的会不会是一位扮演Poppy的艺术家,或者Poppy这个角色而已?无论对话者是谁,她会不会都试图让我迷上她的表演艺术?

我们第一次交谈是在2017年2月末,确切地说是在美国唱片公司Interscope的办公室通电话。(Poppy的经理人Groff在Interscope工作,可她实际上并没有和这家公司签约。其中究竟说来话长,总而言之,Poppy拥有她个人的品牌,Groff把Poppy这个项目当作某种副业。)Poppy对我说,她当时在车里跟我通话,车停在她去上日语班途中一座公园Echo Park的外面。

Poppy还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和她在视频中一样,她的声音听起来怯生生、娇滴滴的。提到自己的时候,她经常用第三人称。比如她有句话这样说:“Comedy Central喜欢Poppy,所以他们让她做了一场秀。”这种表述至少显得有些尴尬。我发觉通话期间大部分是我在说话。当她确实回答我提问的时候,回答又是短促简单的,像个害羞的孩子或是某种特别有创意的聊天机器人。

她告诉我粉丝送了她哪些礼物(糖果、现金、Monster品牌的高能运动饮料,还有张照片上展示了一只有人类双手的猫咪)、她最近的日本之旅(她“吃了食物”,去了富士山)、她的拍摄日程(她和合作方Titanic努力每天拍一段YouTube视频)、2017年晚些时候出了专辑以后她会去巡演(她向我保证演出时会跳舞)。

通话中我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你的表现里)有多少是Poppy,有多少是你自己?”她答道:“我想我们在这点上是一样的。我们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好莱坞改变了你。”

这个回答话中有话,我在她接受的其他采访里没有发现过,这是在承认她扮演着一个角色,或者说,至少她最初是在扮演角色。

我们的通话还在继续,我渐渐意识到,在Poppy漫长又尴尬的说话暂停期间,还有人在跟她说话。事实上我听出了那个声音:Titanic。听起来他在提示Poppy说什么。我决定看看他们能这样合作多久。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也许他是更不耐烦了,更有可能是他想让我听见他的声音。我让这出戏就这么唱了下去,最后才问:

“Poppy,现在车里还有别人和你一起吗?”

“没人。”

“哦,听着好像有别人在,可是……”

“没有。”

她打断我的话,没有具体说明。

Titanic

我对Poppy的采访显然让Groff感到满意。(他告诉我:“看起来你知道Poppy试图怎么做这个项目,或者至少表面上她试图怎么做。”这也算给我投了一张不算热心的信任票。)他同意安排我和Titanic通话。

和Titanic交谈要比采访Poppy正常多了。他给我讲了他怎样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启发,包括昆达利尼派冥想技巧、Blondie乐队主唱Debbie Harry、英国哲学家Alan Watts、佛家哲学思想、日本流行音乐,以及了解奇幻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的幕后工作。他表示,Poppy项目就像一顿耗时很久的宴席,我们只是在吃开胃菜。“我只希望讲出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故事,”Titanic表示,“并且以一种稍微更魔幻的方式讲述。”

在大费周章解读Poppy现象的过程中,粉丝们已经查到了Titanic和Poppy过去的经历。他们的调查方向没错。因为如果要了解Poppy,你就必须从Titanic Sinclair入手。虽然Titanic自称他们拥有同样的理想,但他的风格在项目中随处可见。

Titanic Sinclair的真实名字叫Corey Mixter。他在密歇根州长大。2005年左右,因为和一名自称Mars Argo的女士一同制作YouTube视频,他在网上小有名气。当时两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情侣。他们一起推出了一个播放系列视频的博客Computer Show。在Mars和Titanic的视频中,背景设置很简单。为了仿效美国的互联网文化,他们在摄像头前面无表情。在他们最出名的视频“删掉你的Facebook账号”中,两人恳请观众删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同时模仿打破Titanic耳膜的情形,取笑吸毒者注射海洛因。

2012年,Titanic和Mars搬到了洛杉矶,以便继续制作视频和原创的独立流行音乐。在加州生活几年以后,两人分手了,解散了乐队。Mars Argo也从网上销声匿迹。

大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Titanic通过一位词作者结识了Poppy。2014年年初,Titanic和Poppy共同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段视频“Poppy吃棉花糖”。

Titanic说,两个项目没有任何关系。但他第一次与Poppy合作发生恰恰发生在上一个项目结束的时候,而且两个项目的主题又有重合。这已经让一些粉丝猜测,Poppy是Mars那个项目的延续(或者说Poppy窃取了Mars的内在,Poppy就是Mars,只不过以更特立独行的论调表现而已)。因此,有些Poppy的粉丝曝光了Mars的住址,并且分析她目前仍在与粉丝联系的点点滴滴。2017年3月,Mars在Reddit的Mars Argo分论坛上少有地露面,她礼貌地请粉丝让她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她当时在分论坛上留言道:

“我请你们不要上传我那些没有发布的视频和表演了。如果我希望它们公开,我会和大家分享的。”

Mars不是唯一一个被粉丝挖出来的相关人士。在Poppy和Titanic的YouTube账号评论区,提到那些相关人士的真实姓名得经过审查。可是,在一个网上共享的Google Doc文件夹里,有个名叫Discord的Google群讨论组很活跃,有很多Facebook的私密群组也热心讨论Poppy的新料,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会搜罗有关Poppy的一切信息:她的真实名字(Moriah Pereira)、真实年龄(22岁)、出生地(波士顿地区,后来搬去Nashville)、过去的歌曲视频和视频博客帖子,甚至包括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

Poppy这个项目绝大程度上有两个立足点,一是Poppy的身份之谜,二是真假信息之间的矛盾。然而,找出更多有关Poppy过去的信息看来也没能说明什么问题。扮演Poppy以前,她性格腼腆,说话轻声细语。那时候,她也让采访者为了设法填补对话间尴尬的冷场而自说自话。除了天生的棕色头发,她和今天大家看到的Poppy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没戴上Poppy的面具的确能从她身上看出些东西。

Titanic谢绝谈论项目的意义和接下来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要破坏这份乐趣?但他的确表示,他和Poppy都希望他们的视频成为观众日常生活中最有趣的一部分,让刻板的生活变得精彩生动。

Titanic经常提到商界大亨Seth Godin的作品《紫牛》Purple Cow。这本书讲述的是创立一家“了不起的”企业。Godin在序言中写道:“你盯着牛看一阵以后觉得无聊。它们可能长得挺好,很有吸引力,有个人魅力,周围还有漂亮的灯光照耀,可还是让人感到无趣。而一头紫色的牛看着就会有意思了(看上一阵以后)。”

最近发布的一段视频里,Poppy用典型的视频博客博主风格同观众打招呼。她先是问候“嗨,YouTube!”,然后变换着语气盯住镜头重复这句话,接着换了句“大家伙好吗?”,又用不同口气重复这话。这些枯燥无味的问好重复了大概一分钟。她对视频博主的模仿让人觉得既滑稽又难忘。

在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上,有千千万万顶着“美丽光环”的迷人网友。在音乐爱好者互动平台Soundcloud上,上传自己作品的天才歌者如过江之鲫。在人气照片分享平台Instagram上,发布靓照的网友也数不胜数。今天网络世界的这些喧嚣噪音之中,只有一头紫牛能脱颖而出,就像Poppy那样。

理念碰撞

第一次通过电话采访Poppy一个月后,我在洛杉矶的一家小酒馆见到了她和Titanic。在那次和他们共进午餐之前,我有好几天时间都焦虑不安,主要是因为担心他们会在现实世界里吐槽我,我的思路会跟不上他们。

直到在Poppy对面坐下的时候,我还在那样担心。Poppy拿着一个绘有迪士尼卡通明星米妮老鼠的小钱包。尽管当天阳光灿烂,她还是穿了一件带荷叶边的宝石绿长外套。她的外套颜色和她的长指甲颜色很配。她的头发是那种金色的直发,亮闪闪的。毫无疑问,她是我见过的皮肤最好的人。

她戴了一副大大的粉色太阳镜,镜片是反光的。我可以在镜片上面看到Titanic的样子,仿佛Titanic整个人投射到了一面游乐园的镜子里。他的装扮也和Poppy的审美风格一个路数:上身一件浅蓝色和白色条纹相间的T恤,脚蹬一双嵌着宝石的平底乐福鞋。Titanic在网上的人设是那种鲁莽直率的人。如果有人未经许可爆料,他不怕和对方追究,他在Twitter上已经和多位艺术家展开骂战,包括流行歌手Halsey、Melanie Martinez。(最近他开始在自己的网店出售一款T恤,上面写有“Titanic Sinclair在Twitter上对我不客气”的句子。)可是在电话里、在面对面交谈时,他为人和善,魅力十足。他见面时不喜欢握手,更喜欢直接来个朋友见面式的拥抱,在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会拿自己开玩笑。

Titanic建议我像他一样,也点一份炒鸡蛋配意式烤面包。Poppy要了一杯薄荷茶和一碗水果杂锦。看到这些在网上超凡脱俗的人、外星人化身一般的人像肉体凡胎一样点餐,我真是感觉古怪。

相比Poppy,Titanic算健谈的人。Poppy看着Titanic回答我问题的时候做手势,偶尔口中念念有词。她打了好几次哈欠。

最近他们刚刚完成了Poppy的专辑,应该在2017年10月6日上市。Poppy计划在年底以前展开巡演。另外,他们的第一个长视频项目The Poppy Show将很快发布(还没有决定是什么形式发布,是网剧、电视节目还是视频网站的服务)。Titanic说,他做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让粉丝体会到他在看David Lynch电影、观赏Andy Warhol艺术品和去迪士尼乐园时的体验,而且他们会拥有沉浸式的体验。

Titanic和Poppy都认为,即使是将要推出的新作品,让项目的某些部分保持隐晦也是最佳策略。“如果一切都真相大白,那大家还想知道什么?”Poppy这样问,“没有任何谜团,没有任何密谋。”

我问,新作品如何诠释她在现实世界的人设,Poppy在采访中如何表现——用第三人称叙述,给采访者留下感觉不舒服的冷场。“Poppy真的不喜欢采访。”Poppy大笑着说。说这话时,我看不到她的眼睛,可我能感到她在跟我打哈哈。

“为什么不呢? ”

“就像一些人总是想方设法挖掘一些事情内在的本质,我只想让他们停留在事情表面就好。”

“没有什么内在本质,”Titanic说,“那才是让人疯狂的事。”

Poppy接着说:

“就停留在表面,永远没有完结,但不要看那些不该看的地方,就保持原样。它让人激动,那就保持那个样子。”

可能Poppy有很好的理由忘掉过去。我记得,在一个未授权的Reddit分论坛看过有人发布一段以前拍的视频。那视频里,成名以前的Poppy坐在一个浴缸里,脚穿军靴。有一只靴子得靠胶带粘着勉强穿。她谈起过节回家,抱怨碰到过去学校里欺负人的那帮同学。她对着镜头说:

“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有些家伙拼命要把我们往楼下推,我们不需要关注那些窝囊废。还有些孩子会在学校餐厅里把他们盛食物的盘子往我身上扔,我们也不需要关注那种傻瓜。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再也不重要了。”

我看着面前这个女孩。Poppy的生活今非昔比。她可能在尽量随心所欲的行动,也可能尽量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控制。她是温暖的也是冰冷的,怎么说她都合适。在城乡娱乐活动上,一群观众朝她发出嘘声,她没有感到震惊。有网友在YouTube上留下恶毒的评论,她也不在乎。她让Titanic滔滔不绝,自己打哈欠。

我回想起一个月前她在电话里对我说的话:

“仅仅做Poppy更好玩。我不想刻意做什么神秘的东西,我只想让它们有意思。”

让它们有意思。可能这个简单的理念就是理解Poppy那些狂热粉丝的关键。我突然想到几周前和Titanic有一段对话。当时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存在主义。他说道:

“处于某种原因,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在围着巨大的太阳转,”“我们会在空间里飞来飞去。每天晚上我仰望夜空,和其他人一样看着月亮心里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这儿?我不知道,别人也都不知道。”

他停顿了一会,或许在考虑,现实世界带给人多么强烈的陌生感,简直比他和Poppy可能梦想制作的任何视频都诡异。然后,他接着说:“我知道的是,当我创作的时候,我内心有某种不错的感觉。只要它是坦诚的,是来自一个纯粹的地方,哪怕表面上看是讽刺挖苦,它也是真实的。我认为,这就是它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

Poppy的魔法便是,即便你知道自己被操纵,也愿意任由摆布。她自称被更强大的可怕力量俘获,你看出她有幕后推手,可还想知道Titanic对她的掌控到了什么地步。你知道,她在做一些故意显得简单又能成为烂大街神曲的流行音乐,但那种歌就是能在你脑海里萦绕不散。Poppy的视频很空洞,总在重复一些话,让你不想回过头再看,可你又没法不去看,因为你可以确定,谁都不会没有任何理由做一段重复语句的空洞视频。她和Titanic公开嘲讽这个社会的名流,模仿名人的一切行为,以此一举成名。Poppy就因为这种戏谑的模仿名人而成为网红。

Poppy的魔法便是,要理解她,你必须不断观看她。很快你就发现,你在到处看她的视频,YouTube、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上面,网上无处不在。不久,你已经沉浸在Poppy的海洋中。这海水是冰冷的、粉色的,可最终你想知道,Titanic会不会开始加热温度,在你知道他会加温以前,你会像在温水里煮的青蛙,或者因为一股止泻药Pepto-Bismol的味道窒息,在这海水里淹死。无论如何,你都陷得更深。

Poppy没有任何意义,却也代表一切。她就是她自称的那样,她是Poppy。

那天道别的时候,Titanic和Poppy都和我拥抱了一下。第二天,他们要飞去日本,做完他们的专辑。他们离开后,我有了一种恐惧感。我比以前更了解Poppy了,可我也比以前更糊涂了。矛盾在继续。

我想,她没有走,不过是回到了我的电脑里。

编译组出品 编辑:郝鹏程

  • 发表于 2023-06-16 21:34
  • 阅读 ( 57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zhuquanyou
zhuquanyou

72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