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张学良晚年承认自己不抵抗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在西安发动“兵谏”的一次 历史 事件,那么你了解西安事变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的爆发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在西安发动“兵谏”的一次 历史 事件,那么你了解西安事变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的爆发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西安事变的爆发原因

西安事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今后的民族发展和 抗日战争 都有着很大作用。张学良本身就十分的支持抗日活动,而且也是反内战的积极分子,另外张学良也是个非常倔强的人,很多人都知道西安事变就是这位少帅亲自主导的,那么张学良西安事变是怎样爆发的呢?

张学良西安事件在发生之前,其实张学良已经几次劝说蒋介石改变原来的政策了,1936年张学良知道了国民党抓住了许多的学生和地下党时,便 命令 下属直接将省部查抄了一边,然后又 通知 了蒋介石。当两人在西安会面之后听到蒋介石要求他围剿共军,张学良当即就提出了反对 意见 ,同时向蒋介石劝说他改变初衷。之后的蒋介石生日之时,张学良又再次提起这个话题,可是却再次让蒋介石勃然大怒。

一个月之后张学良想要上前线和日军对抗,但是被蒋介石拒绝,之后的几次三番的劝说依旧不能改变蒋介石的初衷,而抗日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在这个时候张学良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等待下去了,于是张学良西安事变也就爆发了。可以说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手策划和导演的,在整件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既是这个事件的发动者,同时也就成为了和平解决这个事件的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张学良也许就不会有西安事变的发生,那么国共合作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再次实现,张学良的西安事变让和平的曙光越来越近。

西安事变的性质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关于西安事变的性质却让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西安事变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关于西安事变的性质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就是不同的。

首先在张学良的角度来看一下西安事变的性质,他是这场事变的最初发起者,但是在他的立场来看这此西安事变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西安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兵谏,也就是说在他多次劝说都遭到拒绝之后,张学良就想要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劝说他,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还是要同时考虑到第二种情况。

另一种就是张学良觉得中共的政策和方针才是正确合理的,甚至让他产生了要加入共产党的念头,而后来也可以看出张学良在发动事变之前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曾经在军队内部提起西安事变的性质时说到这是一场内部的革命,这样一句话就代表了当时他其实是把这次的事变当成了一次军队革命,那么西安事变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但是国民党人士却并不这样看,他们觉得西安事变的性质就完全是一场兵变了,也是对国民党政权的一次打击,如果发展下去甚至还可能变成很严重的分裂活动。国民党这样认为的原因就是觉得张学良是受到了中共的挑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张学良发出的一种威胁,就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让之前剿共的行为全部毁之一旦。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态度

在西安事变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发起者张学良,而另一个主角就是蒋介石了。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曾经是高高在上的委员长,然而谁又能想到他居然也有被人软禁的这一天,不得不说的是蒋介石也算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了,可是他这一次却栽在了后辈的手里。那么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在西安事变前的蒋介石是十分顽固的,张学良数次进言他都没有听进去,后来甚至恼怒的将张学良革职,足可以看出他想要内战的心是多么的强烈,然而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被活抓之后,一直被张学良各种的武力劝解,但是越是这样蒋介石就越是不肯答应,但是后来在见了周恩来又认真分析了中国国情之后,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终于还是答应了停止国内争斗的要求。

其实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并不是不想参加抗日,相反其实他也十分的想将日本军队赶出中国,但是他和共产党的立场不同,所以还是坚持内战,但是在被囚禁之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恰巧又赶上知道何应钦等人想要举行讨伐活动,蒋介石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做出 决定 就会变得十分危险了,这才不得不答应了这些要求。据说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回去的时候,曾经说过不要张学良去送的话,而且还是多次提醒他如果去了南京很多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这时候蒋介石说的这些话,到底是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还是只是做做面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猜你喜欢:

1. 西安事变80周年1500字观后感 西安事变80周年心得体会

2. 西安事变简介

3. 西安事变80周年感想 西安事变80周年心得体会

4. 国旗下讲话稿:西安事变范文3篇

640ecf9cb0baa.jpg

张学良晚年承认自己不抵抗

提起九一八事变,最让人咬牙切齿、难以理解以及无法忘怀的一件事情就是,张学良下令当时北大营的一万两千余官兵放弃抵抗。

不允许反击,甚至有许多战士因此牺牲,如果是抵抗的牺牲,或许还有意义,但是这种不抵抗的牺牲实在让人心痛。

日本人仅仅以五六百人的兵力,就轻松进入了东北,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

那么九一八事变留下的千古疑案就是,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是蒋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吗?还是另有原因?

提起日本人垂涎我中华民族的土地,那真的是可以写一个漫长的故事。

关于日本对我国的入侵,总能听到一些奇怪的解读,比如在日本看来,中国在元朝就已经“亡国”了,所以日本所尊重的中国已经不存在了,才会有后来的侵华。

能提出这样想法的人,那真的是不是蠢就是坏。

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前,是完全没有对外扩张能力的弱小民族,只能在狭小的领土内艰难地自给自足。

但是,经历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地,领土狭小,资源薄弱的缺点开始暴露无遗,从那时起,他们就有了对外扩张的野心。

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日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再不有所动作,那么自己早晚会被自己的飞速发展拖累死,于是,日本陆军中将 石原莞尔 ,提出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构想。

石原莞尔认为,未来日本和美国必然会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有一战,以日本本身的实力,很难打赢这场战争,因此需要占领满洲(也就是东北),才能有资本和美国一战。

他这个思想也得到了上层的认可,并不是说石原莞尔的想法有多么超前,而是日本早早就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他的这个构想只是给了军界高层一个理由罢了。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偶然事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早就看中了我们的土地,东三省的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为他们称霸世界的野心提供绝对的帮助。

于是,在蓄谋已久的情况下,日本人声称东北军对他们发动了袭击,迅速集结兵力,开始了侵占东北的计划,九一八事变爆发。

进攻东北军北大营的日本部队,其实只有五六百人,而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则有超过一万人的兵力。

而就在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命令部队准备进入阵地时,他接到了来自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的电话。

在电话里,荣臻告诉赵镇藩,他接到了来自张学良的绝对死命令: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命令一出,所有人都傻眼了,哪怕到了现在,时隔这么久,大多数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张学良会不抵抗?

张学良当时在干嘛?正确答案是,张学良当时在北平看戏,梅兰芳的戏。

梅兰芳后来回忆,他看到有人进了张学良的包厢,对着张学良耳语了几句,然后张学良就迅速起身离开了包厢。

和张学良在一起的,是他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而张学良之所以在北平,则是因为他生病了,来北平住院治病。

一个小小的重感冒,因为张学良常年吸大烟的原因,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于是从5月来北平,一直到9月初,张学良才痊愈。

或许日本人本身就打算趁着张学良不在发动进攻,这个无从考证,但是此时远在北平的张学良实际上对于北大营当时的情况是没有充分的了解的。

张学良当时能了解到的情况就只有前方已经打起来了的消息,而敌人的数量也不是大规模部队,于是张学良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认为日本人仍然是挑衅,造成局部摩擦,以寻找借口全面入侵东北。

张学良错误地估计了日本人的意图,他仍然以为这样的入侵就仿佛是日本一两个武士在大街上寻衅滋事那种,然后如果中国人杀掉了这挑衅的人,他们就会把舆论扩大,以争取利益。

但是这次日本人玩的是真的,又或者说,哪怕一开始只是打打试试,现在也变成了大规模入侵。

因为东北军真的一枪没放,很多战士只能站着死。这样的命令让军心瞬间全无,所有人都在忙于逃命,上级的命令又不能违抗,除了逃还能怎么办?

让人痛心的是,作为全中国当时实力最强劲的军阀,张学良的东北军有30万人!整个东北地区除了部分部队被调进了关内以外,大部分都在东三省范围之内!

而那时候的日本关东军,一共只有 2万人 左右!就凭着这区区两万人,日本人大肆掠夺东北的土地,迅速占领了各个要点,在东北军完全不抵抗的状态下,整个东北沦陷。

这一战过后,东北军流离失所,也因此诞生了一首非常有名的抗日歌曲 “打回老家去” 。

许多东北军战士终其一生都希望自己有机会可以打回东北,驱赶外敌,但是他们永远把热血洒在了其他的抗日战场之上。

日本人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东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且东北平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日本人就这样占据着我们的资源,侵略着我们的国家。

要知道,日本人仅仅在沈阳兵工厂就“缴获”了十几万支步枪,两百余门重炮,最让人不忍直视的是,当时的东北军还拥有260余架飞机!通通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 历史 资料,我们都知道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是远不如日本人的,八路军到了百团大战都拿不出像样的重武器!更别提飞机了。

国民党军队也只有中央军嫡系的装备有所保证,其他部队的装备也都是杂牌武器,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军的实力有多强劲。

但是,下达不抵抗的命令真的就是张学良自己的本意吗,其实这件事情 蒋介石 应该负主要的责任。

1931年4月16日 ,吉林长春万宝山村因为租地矛盾,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刻意煽动之下,挑起了中朝边境人民的矛盾。

在次日,日本警察公然开枪射杀我国民众60余人,在当时舆论的发酵之下,中日双方形成了严峻的军事对峙。

之后发生的 “中村事件” 更是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这种情况是蒋介石极其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当时正在“剿共”,因此在他看来,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

因此在1931年7月,蒋介石以南京政府的名义致电张学良: 无论此后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皆不应予以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

紧接着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前几天,也就是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在河北石家庄召见了张学良。

可以肯定的是,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政策是在蒋介石的要求之下下达的。

蒋介石这种忍让日本人的行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后来1931年11月30日他在演讲中也说出了那句著名的: 攘外必先安内 。

其实,蒋介石是没有能力直接指挥东北军的,同时蒋介石也并不是完全不愿与日本人开战,他的意图始终是想剿灭我中央红军,再调转矛头抗日。

而在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了他认为日本人没有那么大的胃口,要一口吃掉整个东北。

事实上在下令不抵抗撤出东北之后张学良就后悔了,这件事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也成为了他日后和蒋介石决裂、产生对立的一个导火索。

对于日本人的挑衅,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他还坚持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的原则,他错误判断了形势,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造成了严重的 历史 后果。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改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学良亲自主导发动了震惊中外、改变抗日格局的 “西安事变” 。

西安事变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达成,张学良在此次事件中,是于国有功的,因为混乱的内战当时继续打下去一定会让日本人渔翁得利的。

可以说张学良是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发动了这次事变,事实上,在西安事变结束之后,张学良就被蒋介石幽禁了起来。

即便是后来败退台湾,蒋介石仍然没有放过张学良,将他继续幽禁在了台湾,这一关就是54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之后,变得胆小了,在他的冲动之下,东北军被苏联红军打得溃不成军,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人才对东北军的战斗力完全没看在眼里。

有了中东路事件的“教训”,张学良再也不敢冲动了,于是才在九一八事变中放弃抵抗,但这个说法不是很能站得住脚。

翻看整个中国近代史,张学良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有着太多的争议,论能力,他平定了郭松龄的叛乱,年纪轻轻就作为三军总指挥。

论功劳,他西安事变促进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后来的全民抗日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张学良: “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总理也说过: “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将军一生存在着太多的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在抗日的民族大义上,张学良将军为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9年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对于张学良将军的是非功过我们很容易作出判断。

西安事变的爆发说明什么

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所以才出现的西安事变,具体来看一下!

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西安事变的爆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张学良将军在抗争时期主张的“攘外安内”政策,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而直接导致了西安事件的爆发。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西安时对部下表示,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但这并不说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才能不够认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亲虽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蒋公。

而且,对于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释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所以,张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正如其所说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攘外安内”,而蒋介石是要“安内攘外”。

张学良是一个不愿意受操纵的人,他自诩为倔强的一个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认为事情当做就做,张学良表示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他。自己牺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内战了,张学良表示自己二十一岁就作战了,他恨透了内战。

西安事变爆发有什么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是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杨两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

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为什么发生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迫在眉睫了。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扩展资料:

为了使全党了解放弃反蒋口号的必要性,1936年9月1日和17日,中共先后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和《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明确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正当中共中央采取抗日逼蒋方针,推动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抗日政策的时候,蒋介石于1936年10月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

张学良和东北军,同日本有着深刻的家仇国恨,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明显。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因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军退入关内,受到全国人民的唾骂。

1935年9月,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在陕北“围剿”红军中,屡遭失败,损失了近3个师的主力部队,2名师长阵亡,7名团长或阵亡或被俘;蒋介石趁机取消了东北军3个师的编制。

东北军官兵深受国土沦丧、家破人亡之痛,民族意识强烈,不愿再打内战,要求抗日。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和共产党有过合作关系,对蒋介石借“剿共”消灭异己的做法十分不满,逐步同共产党和红军建立了联系。

1936年春,西北军和红军首先商定,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密切联系,准备共同抗日。同年2月,中共代表李克农与东北军将领王以哲谈判,达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局部合作的协议。

3月,李克农与张学良在洛川会晤,张学良表示完全同意双方加强联系,但对中共抗日反蒋主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举行会谈,双方在联合抗日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订立了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守原防,互派代表及红军帮助东北军进行抗日教育等方面的协议。张学良认为蒋介石尚有民族意识,应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会谈后,叶剑英作为红军代表常驻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城进行抗日准备工作。这样,红军与国民党军团结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局部地在西北地区建立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导火索是什么

导火线是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

首先要理解近代历史的脉络,主要是日俄两国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了俄国,夺取了朝鲜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同时因为日本帮助清国夺回东北地区,清日关系开始好转。于是互设大使。清国要求日本驱逐在日本东京及横滨地区搞革命的孙文及同盟会。这是孙文与日本关系交恶的开始。

1911年,与日本关系不错的满清朝廷垮台,袁世凯做了总统,袁世凯本人在朝鲜的经历,导致他仇日。于是中华民国与日本关系交恶。

1916年,袁世凯病死,继位的段祺瑞、黎元洪等北洋政府,采取了与袁世凯不同的对日态度,他们开始亲日。

1922年~1923年,孙文投靠苏俄,在苏俄的资助下,建立军校和军队,并在广州建立了军政府。与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1924年,北洋政府内乱,冯吕布等军阀发动政变,将总统曹锟推翻下台,并将清帝赶出紫禁城。【清帝绝望,出走天津租界区,后来又在日本帮助下,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建立了“伪满洲国”。】

1925年,孙文去世,广州军政府决定北伐,彻底推翻北洋政府。后经过三年内乱,终于在1928年,北洋最大军阀张学良决定投靠蒋介石,北洋战争结束。同时此时蒋介石与苏俄决裂,开始“剿匪”。

1929年~1931年,原本亲日的奉系军阀张学良,投靠南京的蒋介石,也导致了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受损,于是发动兵变,占领了东北。并在天津接来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2~1935年,因失去东北,原本生活在北平的张学良罪责最大,因此被贬到西北地区去“剿匪”。张学良心有不甘,剿匪不成,反而暗中加入了“匪”...这是后话。

1936年12月12日,在苏俄势力的鼓动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绑架了蒋,逼蒋介石亲苏抗日。蒋被逼之下,只好顺从。

1937年1月开始,蒋开始向日本宣战,但仅对内宣布,并未对日本政府宣布。当年一月,爆发淞沪惨案。国军强行进入上海的日租界区,在虹口区驱逐和杀害了上万名日侨。三月,又爆发南京城内仇日情绪高涨,日侨被揍或被杀事件。一系列事件,引发日本国内震动,朝野为到底是否开展而争论不休,没有结论。因蒋并未真正对日宣战,所以日本政府很难对中国宣战。

1937年7月,爆发宛平事件,史称“七七事变”。引发了日本全国震怒,终于宣布对中国宣战。但中国说是日本人找此借口宣战。【不管是不是找借口宣战,事实上,西安事变之后,蒋就开始主动或被动实质对日宣战了...所以日本人找不找借口宣战,也无所谓了。】

  • 发表于 2023-06-16 10:53
  • 阅读 ( 4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2488955104
2488955104

66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