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我本无意惹惊鸿

这句诗的意思是去年的今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

这句诗的意思是去年的今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今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时隔一年,我再故地重游,只是不知那美丽的脸庞去了何方,只留下满树的桃花笑开在这和煦的春风里。

扩展资料: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崔护(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参考资料:《题都城南庄》——百度百科

我本无意惹惊鸿

“我本无意惹惊鸿,奈何惊鸿入我心”这句话是一句网络流行语,出处不详。其中句中惊鸿是意思是:惊飞的鸿雁;常用于形容美人体态轻盈;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出自三国时期魏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我本无意惹惊鸿,奈何惊鸿入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原本不是有意的去招惹惊艳了时光的你,但是你却悄无声息的在我心里了。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640ae2a61a82b.jpg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自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解释: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

赏析:此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以自然事物的消逝抒发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不再的淡淡闲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2)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4)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5)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7)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出处:宋代朱熹《春日》。

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话文翻译: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

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卒谥“文”。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扩展资料:

《大林寺桃花》的作者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林寺桃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 发表于 2023-06-11 22:00
  • 阅读 ( 42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zhuxian
zhuxian

699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