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英文名:themorning,译文:林语堂,字端木蕻良,福建闽侯人,著名学者、翻译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吾国与吾民之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差异与对策研究),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部分散文,包括《京华烟云:我的北京生活记忆与情感回忆录,以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评价。书中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优质回答1:
林语堂
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
近年国内学英语风气甚盛,无论在中学,在大学,或在自修,多少莘莘学子都在用功夫,日求进益,我想据我个人的经验,谈谈这个中的关系。
四十年前我在德国,听过柏林大学教出来的操华语的德国人,听起来象在北京长大的,但他们都是成年以后才学的;同时我在上海所见到的留过学的中学英文教员,文法冼练极了,分析词句精透了,而说出英文,毫不地道。
有人以为目标在了解阅读,不在口讲,这是把问题看错了,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清顺自然四字而已。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可算英文大家,他有名的句子:
We shall fight on the hills. We shall fight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
这是多么矫健的句子!何尝有一个不是小学生所能用的字?又何尝有一字夸词浮句?
中国人写英文,寻章摘句,多用深句,所以才学不好。例如对人十分佩服,你说“I admire him profoundly”,便是古人做文章的做法,因为英美人士并不这样讲,用admire greatly才是自然,而用“I take off my hat to him”,才是真正地道的英文。
你要明白英语言文一致,而骨子里是白话。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饰藻丽语句愈好,愈近清顺口语愈好,愈能念出来顺口成章愈好。
中国人写英文,能写到这个地步的就不多,你写出来,外国人念下去象外国人写,就不容易,所以难能可贵,就在这一点。
中国人要写英文,必先淘汰古人“做文章“的观念,才能打稳正当的英文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以口语入手 ,才能掌握个中窍门。
大家要注意常用字及口语的用法。
英文那个“有“字,当然有have,而口语却是have got ( Have you got any money?) 老外这样说,我们只好这样写!
Forget about it!(算了!)也是一种口语。
You are telling me. (我还得等你说?)也是一种口语。
Not a chance. (绝不会)也是一种口语。
这四个单字got, forget, tell,chance都是极平常的字,而运用在口语中,却是学好英文的最重要的部分!
若是单求长字,生字,看起来文雅好听的僻字,头一步便走错了。所以说善于灵活运用平常的字,是学习英文的不二法门。
薄冰
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
英语学习观
零基础学英语,不同年龄段学习 *** 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我将多看故事多看画,多听句子多唱歌。语法我不学,完全靠模仿。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我将把好的课文念得正确、流利、烂熟,睡梦中会说出来,作文中会用出来。我还要读课外读物,并用简单的英语向我的同学复述故事的内容。我将学一点基本语法知识,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但绝不去钻牛角尖。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青年,我将尽量结合英语实践(读、听、写、说)先把语法学好。就象查词典一样,我将经常查阅语法书。等我把基本语法掌握后,我将展开大量的英语实践,在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总结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我将充分地利用好的词典、参考书,包括较高深的语法著作。
许国璋
著名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
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陆谷孙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英语学习观
“输入”与“输出”;模仿与对比。
今日的英语教学中,接踵而来的考试和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窒息了同学们活泼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应试技能一般较强,而口语表达技能相对薄弱,要翻个个儿,教师要使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每堂课要在连续大脑轰击(brainstorming)的同时,使学生开怀大笑几次。
“输入”与“输出”:保持两者大致相当的比例,譬如说“输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最好保持一万字的写作“输出量”。写完最好找高手修改,且不断温习修改意见。
模仿与对比: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要减少母语干扰,对比最重要,譬如说对比出英语的动词时态意识、与汉语迥异的数字意识等。
姚乃强
《红字》、《福克纳》等著作译者
英语学习观
“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我学习和从教英语四十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 *** ,初学者主要打好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读、听、说、写、译的技能。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要领归结为: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死”指多模仿、多练习,后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强调多读多写,读和写都要精泛结合,不仅要读文学名著,也要读其它类的书,以及报纸杂志。要强迫自己写,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短文。我的口号是:眼快手勤,翻烂一本词典,磨出手指老茧。
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如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上的主攻方向。要扩大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博览群书、博中有专。从写学士论文开始,就要选好题,日积月累,逐渐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这时也就可以说学有所成了。
回过头来,要与大家共勉的还是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愿大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 *** ,学有所成。
周珏良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员、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
英语学习观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
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
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
4、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我们读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陈琳
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英语学习观
我一向主张要“背”。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说得啰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优质回答2:
路易斯·亚历山大,生于1932年1月15日,逝于2002年6月17日。亚历山大是世界著名的英语教学权威,曾任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委员会理事。
其中一些如《新概念英语》和《跟我学》已成为经典教材。他的《朗文英语语法》也是语法书中的佳作,至今畅销世界。
《直捷英语》是他在有生之年最后为英语学习者奉献的巅峰之作。
优质回答3:
林语堂: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薄冰: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
许国璋:著名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陆谷孙: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姚乃强:《红字》、《福克纳》等著作译者
周珏良: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员、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
陈琳: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梅仁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何其莘:《新概念英语》作者
吴冰: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优质回答4:
莎士比亚,,,培根。。
1936年写的,是用英文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