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ldquo与rdquo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ldquo与rdquo的用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2、 一...

关于文言虚词ldquo与rdquo的用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928a085274eaca7a6b67ee5e054ddbfd552.jpg

1、“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2、 一、作代词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3、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4、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5、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

6、“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7、 二、 作助词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

8、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9、《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10、 2、补语的标志。

11、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12、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13、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

14、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

15、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16、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7、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

18、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19、”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

20、(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21、”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

22、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

23、《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

24、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25、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

26、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27、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28、 三、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

29、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30、 四、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之”有时用在时间词“前、后”的前面,组成双音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或后面。

31、如“吃饭之前要洗手。

32、”“妈妈走了之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33、”“他们站在队旗之前举手宣誓。

34、”。

  • 发表于 2023-05-31 15:16
  • 阅读 ( 7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赵正鑫
赵正鑫

70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