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12日电 (李自曼)近日,已有60家信托公司披露了2022年度经营情况。数据显示,60家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84.17亿元,同比下降15.60%;净利润416.19亿元,同比下降22.20%。
在业内看来,受宏观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信托行业发展整体承压。资管新规后,转型成了信托公司的必答题。
(相关资料图)
仅12家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升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已披露2022年经营情况的60家信托公司中,营业收入增速整体承压,42家公司营业收入呈负增长,占比七成。
整体看来,头部公司仍保持较高的营收和净利润水平,但增速有所下滑。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中,仅建信信托实现正增长。
60家公司中,杭州信托、中建投信托、华澳信托、长城信托、华融信托、东莞信托等公司营收缩水超五成。
净利润方面,有39家公司出现负增长。其中,华澳信托、中建投信托、杭州信托净利润在60家公司中垫底,分别为-9.67亿元、-7.22亿元、-1.9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96.60%、339.65%、160.86%。
净利润收入前十的公司中,中信信托、五矿信托、华能信托、上海信托的净利润也出现负增长。
对业绩表现,中信信托在年报中表示,在新发展形势下,一方面,传统信托业务规模持续下滑,对信托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创新类业务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业绩支柱,例如:服务信托业务在很多业务场景中还缺少必要的配套制度支撑,同时也面临着前期投入大、市场竞争不规范等诸多挑战。
不过,仍有部分信托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其中,国民信托营收约8.86亿元,同比增长30.30%,为营业收入增速最高的公司。净利润方面,中海信托去年实现净润5.48亿元,同比增长约134.81%。
3双增长公司
今年3月,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22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称,2022年行业层面净利润持续呈现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信托业务收入的大幅下滑和投资收益的持续缩水。
从60家公司整体业务收入表现来看,信托业务收入仍是各家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2022年60家信托公司信托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84.35%,较2021年提升了1.22个百分点。信托业务收入总额为683.39亿元,与2021年同期827.27亿元相比下滑17.39%。其中,共44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仅16家公司同比增长。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中新经纬表示,信托公司整体业绩承压主要是由于业务结构和收入模式的转变,新的业绩增长点需要时间催化,逐渐拖累整体业绩增长。
标品业务转型提速
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中国信托行业开始逐步强化转型发展。多家信托公司在年报中表示,将不断推进标品信托业务创新与特色业务发展。
标品信托属于资金信托,是指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非标信托是未在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资产,比如信托贷款、信贷资产、委托债权等。
2020年5月,银保监会出台《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集合信托投向非标资产的占比不超过50%,信托公司可通过大力发展标品信托业务,降低非标资产的占比。
在标品信托业务发展方面,华宝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2年以来,在监管引导及信托行业投资化、标准化转型加速推进等因素的影响下,标品信托业务规模余额实现快速增长。用益信托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标品信托发行数量12001只,发行规模6104.5亿元。
部分公司在年报中提及标品信托的发展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诚信托标品信托规模达1689.34亿元,同比增长556.51%;五矿信托标品业务规模达到3958.85亿元,占比53.1%;陕西省国际信托完善固收标品业务产品体系,2022年新增规模超过600亿元,增幅151.54%;渤海信托全年实现标品销售2.8亿元,同比增长300%。
不过,相关数据显示,近期标品信托发展有所放缓。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4月标品信托产品成立数量1163款,环比减少12.49%,成立规模149.70亿元,环比减少33.70%。
对于标品变化情况,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表示,与2021年、2022年相比,标品信托业务的新产品投放数量逐渐平稳,业务逐渐步入稳定的发展阶段,且存量产品越来越多,信托公司在管理产品方面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同时由于缺乏历史业绩以及同业竞争压力较大,以及客户群体偏好和销售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标品信托产品的资金募集仍相对困难。
对于未来信托行业的转型发展方向,陈雳表示,信托公司长期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领域积累了较多经验,在转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进行新发展道路的探索。在发展标品信托业务时,风险管理是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也是行业竞争力的体现。其次,在投资者服务中要做好投资者教育,明确投资者投资能力与所发展的业务的匹配度。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