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曾对他的儿子说:“商鞅虽然使秦国强大,但是他掌权之后,将民众财产不公地分配给官僚阶层,导致民不聊生,这种做法不可取。你作为我的儿子,应该保护百姓的利益,而不是看着他们在生活上受苦。如果你有机会,就应该将他除掉。”这样的话暗示了孝公希望他的儿子能够杀掉商鞅,以保护百姓的利益。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因为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国生产发展,军力也逐渐强大起来。然而,商鞅也恃功自傲,除了秦孝公,谁都不放在他眼里,连太子都不尊重。商鞅私欲也膨胀起来,甚至想控制朝政,要求百官都要服从他。秦孝公去世前,担心商鞅“尾大不掉”,因此暗示儿子(太子)在秦孝公死后,找机会杀掉商鞅,以绝后患。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相关内容
任何一个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产生很多怨气。商鞅变法,让秦国富裕、强盛起来。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气,尤其是让自己的利益被割让的王公贵族很不满。这个怨气,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当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自然不愿意把怨气堆在自己儿子头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头上。
扁鹊是为秦武王治病的(之前并未去过秦国),后遭太医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杀死。并不是为秦孝公治病的,不要受到《大秦帝国》这本小说的影响,小说中这一段是不合真实历史的。
真实历史中秦武王举鼎伤到腰了(自作自受),太医们治不好,扁鹊就配了一剂汤药就是秦武王伤势好转,太医李醯嫉贤妒能就把他杀掉了,秦武王后来因为伤重,没多久就死了。
公元前338年,秦国历史上最激越的国君秦孝公病重,一场大风暴已是黑云压城。这场风暴的中心有两个:一个是秦国新法,一个是秦国新君。
风暴前夜
几乎所有聚焦在风暴周围的人,都感受到了风暴即将到来的压迫感。商鞅知道,秦孝公也知道;太子嬴驷知道,被商鞅处以劓刑的公子虔知道,老氏族代表甘龙、杜挚等也是心知肚明。连商鞅的好友孟兰皋,都在积极推荐赵良这样的人劝商鞅隐退(详见《老烟枪读<史记>》第9话)。
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已经基本完成。秦孝公病重期间,一应军政大事均由商鞅操持。咸阳宫中,秦孝公拖着病体正巴巴地等待商鞅的到来。这位与商鞅并肩战斗的战友,已经深感天不假年!宫门旋转,比自己大9岁的商鞅来到孝公病榻之前。
“商君啊!如若驷儿不贤,秦国还要你来操持啊!”
“臣当万死不辞!”
“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如果驷儿可堪国君大任,你就辅佐他;如若他不堪大任,你可自立为秦国新君!”(语出《战国策》,而非《史记》——笔者)
一语掷地,商鞅听完犹如五雷轰顶!
列位看官,秦孝公是真有传位商鞅之意,还是俗套的试探权臣呢?笔者认为,难以置评!至少秦孝公的这番话,与刘备临终假意传位有很多不同之处。
由此可见,秦孝公传位于商鞅,有其合理之处,有其现实考量,不是虚应故事。当然我们不能据此百分百确认秦孝公是否是真心传位于商鞅,但最少不应无端指责秦孝公猜忌权臣。
商鞅坚决拒绝!孝公无可奈何。
从此,商鞅又担起了稳定秦国大局的重任。这个重任,让他在孝公去世、新君登位前后,没有隐退的可能。
商鞅无法隐退,为了秦国,为了新法,为了秦公。尽管他明明白白地感觉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但他别无选择。
这场风暴有两个中心,一个是秦国新法,一个是秦国新君。围绕秦国新君的斗争也同样针对秦国新法。
商鞅与秦孝公显然已经形成了维护秦国新法的联盟。在暗处,受变法打压的老氏族们也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相抗衡的力量。同时,老氏族还争取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公族势力——公子虔。
明处的孝公与暗处的老氏族,应该同时认识到了在这场风暴中争取胜利的关键:秦国新君是否拥护新法。
这个时候的秦国太子嬴驷,19岁,早已从当年的懵懂无知成长成为一个对秦国新法有全新认识的青年。孝公能够感受得到,太子是拥护新法的。他担心的,是太子对商鞅的态度。在孝公眼里,商鞅是秦国新法威严的象征,只有商鞅,才能让秦国新法长存。所以,他尽力说服太子与商鞅结盟。
太子同意了。胜利似乎已经倒向了孝公这边——只要孝公不咽气,谁也争取不走太子。
第一轮较量
秦孝公弥留之际,商鞅尽心尽力地操持着秦国军政大事,孝公不厌其烦地说服太子,太子满口答应着坚持新法、厚待商鞅。
但几个月后,秦孝公毋庸置疑地去世了,秦国新君惠文王继位(后来才称的王——笔者)。这场政治风暴终于降临!
现在,风暴中央站着的,是秦国新君;围绕着风暴的,是秦国新法和商鞅。与此同时,原本在暗处的复辟势力也开始登台亮相。
首先出现的是老氏族,他们痛恨新法,复辟的心情最急切!老氏族要想推翻新法,就必须要扳倒商鞅!但他们很快就发现:秦国新君与商鞅显然已经联盟了。
只要新君与商鞅联盟,商鞅手里的牌就能死死地压住老氏族,让他们难以动弹。
前文提讲过,商鞅手里有3张牌:
老氏族上窜下跳,但对商鞅无可奈何!只要扳不倒商鞅,就扳不倒秦国新法。
孝公生前所做的工作起了作用,商鞅对老氏族一如既往地打压,老氏族惨败!秦国新君顺利登位,秦国新法继续运行。
第二轮较量
老氏族不甘心。
第一轮交锋在秦国新君与商鞅的联盟胜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长期埋藏在水平线以下的问题:秦国的二元权力中心问题。
在秦孝公心里,秦国二元权力中心不成问题。是他促成了二元权力中心的形成,以此实行变法。但到了秦惠文王时代,二元权力中心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到底谁才是秦国的权力中心?是商鞅,还是秦惠文王?
老氏族明白了:扳倒新法的关键,是扳倒商鞅;扳倒商鞅的关键,是瓦解新君与商鞅的联盟。
现在,他们找到了瓦解秦国新君与商鞅联盟的利器:二元权力中心问题。
老氏族欣喜若狂,见缝插针地游说着秦国新君破除二元权力中心。(出自《战国策》,而非《史记》——笔者)
游说非常成功,秦惠文王开始猜忌商鞅。
敏锐的商鞅立即感受到了情况的恶化。于是向秦惠文王提交了辞呈。
在商鞅眼里,秦国新君已经继位,秦国新法运行顺畅,自己已经身处风暴,为了保全秦国新法,只能辞职,让出权力中心,把二元权力中心归于秦国新君。
但惠文王还在犹豫。作为一个19岁执掌国家公器的人,他心中也没有底:没有了商鞅,自己到底能不能维护住秦国新法。
第二轮交锋,商鞅惨败,老氏族却并非大获全胜:他们以为扳倒了商鞅就能够扳倒秦国新法,却不知道秦国新法才是处处维护秦国新君君 *** 力的利器。秦惠文王再愚钝,都不可能放弃新法的集权功能,去走复辟的邪路。
第三轮较量
现在,老氏族与商鞅打得势均力敌,秦惠文王夹在中间犹豫不决。商鞅主动让出了权力中心,秦惠文王深陷风暴,左右为难。
老氏族还有一个联盟——秦国公室成员,秦惠文王的叔伯辈,公子虔。这个在自己府邸蛰伏了八年之久的人,该出场了!
公子虔给惠文王指出了四个问题:
公子虔受过商鞅2次刑治,他痛恨商鞅。作为秦惠文王的老师,他代秦惠文王受过,惠文王心中对他满是亏欠。
公子虔显然抓住了这场风暴的核心问题。当然,我们也能看得出公子虔在分析问题时夹带了私货。我们能看得出,秦惠文王也能看得出,只是秦惠文王无法拒绝。
公子虔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商鞅血祭秦国新法,完成秦国二元权力中心归一,等二元权力归为一元权力后,再用一元权力压制老氏族,完成秦国新法延续。
惠文王同意了。
于是,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听到风声急急忙忙开始亡命,结果在魏国边境被围堵,只好返回封地。
逃回封地的商鞅显然没有看懂惠文王用自己血祭新法的牌,以为秦国新君已经放弃新法。为了维护秦国新法,他甚至发动邑兵反抗,可惜兵败,被惠文王拉到咸阳五马分尸。
结束语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对变法强臣商鞅五马分尸,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令人疑惑的奇观!
如果说秦国在献公以前,是以殉葬的方式打压卿大夫势力,那么在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以后,就变成了诛杀功臣。后面的秦国历史,不断地上演着诛杀功臣的戏码。比如名将白起,最终倒在了秦王的屠刀之下。
秦孝公在这场风暴之中,是想维护二元权力中心,以实现秦国新君顺利登位和秦国新法顺利延续;商鞅则是想让出二元权力中心,以求秦国新法的延续;秦惠文王既想坚持秦国新法,又想破除二元权力中心;老氏族则想破除二元权力中心,同时扳倒新法;公子虔则想破除二元权力中心,同时报私仇。
秦惠文王的倒戈是最致命的倒戈。虽然新法的延续是问题的核心,但权力的火拼才是推动事态发展的能量。
商鞅血祭秦法,并没有宣告这场风暴的结束。老氏族复辟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并且,他们还误以为自己获得了胜利。
一壶毛尖一包烟,一本《史记》翻半天。我是老烟枪史君与使君。失去了商鞅庇护的秦惠文王如何平息风暴,带领秦国走上应该去奋斗的东出之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