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想了解闯关东是什么时候的相关知识,已更新头条专门整理了闯关东是什么时候的内容介绍,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芹核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裂敏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
扩展资料:
闯关东是以山东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肆首枝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
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闯关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历史上,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半岛人民成为闯关东的主力军。
闯关东之“关”是指山海关,明初大将徐达始建山海关,才有了“关东”一说,山海关以南为关内或关里,山海关东北为关外、关东,有明一代,山海关是明朝与后金、大清之间的屏障,是明朝的边防要塞,被称为“天下关”。
闯关东一般指的内地汉族人民迫于生存压力长途跋涉来到东北大地谋生的迁徙、移型败派民之路。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移民东北的要算是商周时期的箕子。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武王灭纣后,箕子率领主任经山东半岛渡海抵达朝鲜半岛,建立朝鲜国,定卜贺都平壤,将中国的农耕文化传播到了朝鲜半岛。20世纪中期之前,朝鲜半岛建有箕子庙。
元末明初,明军从山东蓬莱度过渤海,夺取辽东之地,立国后,建立辽东都指挥使司,归山东宣承布政使管辖。在明朝,大批的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半岛人民,通过军垦征发或自发迁徙,纷纷进入辽东半岛,成为闯关东的先行者。
明末,后金崛起,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掳掠百万关内汉人,作为女真族奴隶,并建立汉族八旗。清朝建立后,设辽阳府,顺治帝颁布招垦条例,鼓励汉人到东北垦荒,大量山东汉族人民通过海陆来到辽东。康雍乾嘉道年间,统治者害怕汉族人民动摇满人统治,借口辽东是“龙兴之地”,禁止汉人出关。
由于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大片土地被沙俄蚕食,枯好咸丰年间,大清朝廷再次允许汉人前去垦荒,山东人民再次成为闯关东的主力。光绪年间,由于建设旅顺口要塞、中俄东清铁路,多次从山东征发青壮年劳动力出关。
现在,很多东北人往上查三代都是山东人,山东和东北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饺子、“黑尾巴老李”的传说等等,一代一代的山东人民在东北的黑土大地上繁衍生息,与满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交相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闯关东是1877年开始1904年结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署,俄国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全部领土,东北边疆危机空前强烈。为此,清廷于同年正式开禁放垦。
随着禁令的解除,关东地区迎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1877 —1878年,中原地区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一带遭遇大旱,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涌入东北。因为当时前往关东的路途遥远,所以时人称之为“闯关东”。如首谨
当大批中原的破产农民进入辽阔的东北地区,发现当地匪患严重“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
在此环境下,外地人移居至此,要在一个陌生环境开垦荒田、做工打渔等等,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此环境下,广大的汉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辽阔的关东地区,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1904年,日俄战争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闯关东变得如履薄冰。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闯关东对经济的渣基影响:
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船舶和导航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海上航线成为人们突破东海的航路。"破除山东东面"的浪潮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向东北游牧文化发展。
山东和河北的村庄已经在东北扎根,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芹掘基本原型得以维系。基本上是华北地区农业社会的扩张。
另一组是采矿、排放、挖掘、伐木和淘金。各行各业的工人和工人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能。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整合,促进了东部三省的发展。
闯关东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山东人闯关东是因为生活太贫苦了,人们为了谋求生存而不得已的行动。关东在中国地理上指的是如今的东北三省,闯关东是清朝到民国百年期间一直断断续续都有发生的事件,人数特别的多,规模也非常的大,轰动了中国。
一、颁布禁关令
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就为了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要求严禁进入东北,这就颁布了禁关令,关东地区长期实行封禁。从甚至开始就或侍修筑了很多城墙,包括东北长城,目的就是为了严禁汉人进入关东。所以对于关东地区限制汉人不能进入,是从清朝开始就有了,而后来的闯关东事件震惊全国,这是人们对于当时朝廷的治理的的抗拒,当时的生活对于百姓来讲太困苦了,他们也只能这样子去谋取生存下去的机会。
二、生活条件所迫
在禁令下,迫于生活压力和自然灾荒,很多山东河北人还是会偷偷地闯过城墙,由于是在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的情况下的行动,因此也就被称之为闯关东。这些农民实际上还是因为濒临在死亡线上,他们悲愤不已,不得不谋返念取生存而进行的运动。当时来看,闯漏团困关东是因为天灾人,包括各种水,旱洪涝虫灾害,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出现,这些战加剧了当时的税赋,出现大量的难民,他们流离失所,衣不择食,不得不跑到东北避难。
“闯关东”事件发生在清朝时期,当时清政府落后腐朽治理无能导致农民生活非常贫苦,加上各种天灾人,战连连,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连活着都成为了奢侈,当时的农民就因为生活条件的贫苦,以及各种忍饥挨饿,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闯入华北地区,这才有了闯关东事件。
以上就是小编对闯关东是什么时候的相关信息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