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信:隔代养育——到你生命的那只蝴蝶
一生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听见很多噪音,分得清轻重缓急的人,才不会被杂音干扰,而搞砸手头最该做的事情。
大人们经常容易犯的错,就是把自己无处安放的情绪,投射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还不断叫嚣着:“都是你的错!”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扭曲,是因为大人之间的相互攻击,让他们变得分裂,感到委屈。
谁也改变不了谁,每个人的改变都只能来自自己;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最终说服的只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第二封信:原生家庭——成长就是对父母去神化
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所以在他们的情感电池里充满了创伤的电量。
??父母去神化,是每个孩子长大的第一步
一个孩子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再用神圣而完美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父母。
遭受原生家庭之伤不是我们的过错,但走出原生家庭之伤却是我们的责任。
第三封信:懵懂早恋——父母心中魔兽的投射
没有父母恐惧得那么大。早恋最大的危害不是青春期的孩子陷入了爱恋,而是认定早恋就是灾难的父母在权力失控的恐惧中,用强制的方式完全站到孩子的对立面,直至成了孩子的仇人。
长大的标志从来不是成功反抗了大人,而是学会对自己负责。
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但我们可以鼓励自己一直往前走。走过泥泞沼泽,走过孤独深渊,走过愚昧偏见,走出原生家庭,走到柳暗花明,走到繁花盛开,走到足以强大到自己可以当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女孩或小男孩的妈妈。
第四封信:寒门逆袭——认命的勇气和改命的毅力记住,越是穷孩子,越要告诉自己:人生是一场长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活得足够强韧,才能引领一个家庭越来越好。
你昨夜流过的泪,都变成今晨赶路的星。
愿你今日吃过的苦,都成为明日归程的灯。
第五封信:长姐如母——人世间最疼的苦那个当姐姐或哥哥的老大也不过是个孩子,他/她一样需要被疼爱,被看见,被帮助,被减负,被治愈。很多时候,他/她之所以当起了弟弟、妹妹精神上的监护人,是因为法定意义上的监护人——父母,严重缺席或失职。幼小的他们,才不得不学着大人的样子牵起弟弟、妹妹的小手,趔趄地往前走。
一味控制你的孩子,你不是失去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得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第六封信:父母婚姻——不当他们的说客太自私是一种病,太善良也是一种病。婚姻之中,往往每个太善良的人身边,大都有一个极其自私的人;每个脾气太好的人身边,大都有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每个一味宽容的人身边,大都有一个变本加厉的人……
每个人的改变都来自自己——要么在伤害中觉醒,要么在经历中觉悟,要么在岁月中成长。不强行改变别人,不过度干预别人,哪怕他们是父母,这是一种难得的自持,也是一种理性的善良。
让别人的归别人,让父母的归父母,让家庭的归家庭,你拼命要抓住的,是上天赐予你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第七封信:恋爱创伤——门外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爱情中,最稀罕的,不是浪漫,不是诺言,不是性爱,不是金钱,而是微末小事和漫长岁月里的厚德、长情。
第八封信:卑微的爱——因为爱而变好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挣扎在迷茫和困惑里,是因为他们深陷贫穷思中无法自拔。
富有思和贫穷思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用疑问句打开所有可能,穿越恐惧和未知,来到开阔之地,哪怕最后没有成功,历经挑战挫折的你,也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而后者用陈述句结束一切尝试,封闭在认命和原地,在患得患失和牢骚委屈中,生生错过有利条件,白白浪费人生机遇,直至抱憾终生,郁郁老去。
罗伯特·T.清崎说,相比努力致富,安于贫穷其实是一种贪婪到极致的懒惰。因为,你想要有钱,就必须要行动起来,去改变,去努力,去付出牺牲,去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而你甘做穷人,只需要说一句“我不行”就行了。
自卑是拥有自知之明者卑微柔软的善良,但也是奋勇向前者必须挣脱的枷锁。
第九封信:不对等的爱——原来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面对同一句话,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一样的认知。这是岁月的馈赠,也是阅历的沉淀。
个太无知的女孩子,男人是没有征服欲,也很少愿意珍惜的。这是人性共通的幽暗处:你对我这么随意,和别人相处也很随便吧。
第十封信:压抑自我——会愤怒才会救赎比不幸更不幸的,是一味美化不幸
成长,就是长大的我们重访童年,勇敢站起来,打开那个潘多拉的盒子,以今日的自己,把过往的自己解救出来,大声告诉他:“我来救你了,今后,你只管做真实的自己。”
比失控更可怕的,是一味压抑情绪
一个人,如果能够诚实,就会发现这个秘密:我们的情绪,是无法控制或被克服的。即便它在短时间内被成功地遏制了,随后它依然会以另一种形式爆发。
因为,当它不能被看见,被释放,被合理地表达,它就会像高压锅里的水那样咕嘟咕嘟冒个不停,直至把自己耗尽,或把锅盖掀翻。
第十一封信:被遗弃的孩子——你有不原谅的权利
不是痛苦的,而是美好的,温暖的;爱不是压抑的,而是灵动的,舒展的。我们到底是在爱一个人,还是在控制一个人,那个人的状态早已揭示了一切。
第十二封信:亲情冲突——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第一,过好自己的人生。
第二,学会和父母沟通。
小镇上过活的父亲一直都爱你,只是认知的局限让他不自觉在伤害你。就像你小时候他给你时间长大一样,你也要多些耐心陪他一边老去一边改变自己。
第三,学会捍卫边界。
捍卫自己的边界,不被他们的言行绑架,要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学会剥离责任,学会看透问题,学会自我负责,不再活得扭曲又焦灼。
第十三封信:母女战争——读懂那个一身毛病的女人
因为孩子的问题,两代人难免会卷到一起。但隔代卷入的家庭关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家庭排序的问题:夫妻关系永远都要排在第一位。
亲人之间,很多时候,你立场有多坚定,行为有多利索,看起来有多绝情,你就有多深情。因为,千金难买拎得清。
第十四封信:复婚问题——女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我们这一生都会有迷路的时候。迷路时,如果知道有人同行,哪怕遥远,哪怕未见,依然能从对方身上获得力量。
第十五封信:再次婚恋——二婚女人的三大禁忌这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男人,更没有哪个男人心甘情愿地去当另一个男人的替代品。不能因为你之前受过太多伤,就拿以前那个男人的反面或者想象中完美爱人的影子来套现在的爱人身上;也不能因忘不了已逝的爱人,就把眼前的这个人当作思念的那个人的化身。
第十六封信:无爱婚姻——播种荆棘开不出百合一开始就有病的婚姻,会在漫长岁月里,变成一张不断分叉、不断蔓延的关系网,最狈牢缠住织网的那个人。
那些了将就的姑娘,为什么后来都过得不怎么样?因为所有的将就最终都成了深夜的忧愁。我们亵渎婚姻,婚姻也不会给我们幸福。
第十七封信:爱情与道德——没走到底也没关系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价所有无法患难与共的恋人。不离不弃的爱情,值得歌颂;但脆弱真实的人性,也值得尊重。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最深的爱是你活得好,活出质感和光彩,让无法拥有明天的那个人在天堂里为你鼓掌。
残缺,让平凡的人们相爱;意外,让相爱的人们分开;分开,让长情的人们悲伤。
第十八封信:亲情淡漠——婆婆是远方的客人,丈夫是身边的爱人婆媳关系本质上是夫妻关系的延伸,很多时候婆婆的态度都是丈夫允许的。最糟的婆媳关系,是丈夫充当婆婆的帮凶,不断伤害妻子;最尴尬的婆媳关系,是婆婆不断搞事,而丈夫过分懂事。
个懂事到让人心疼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吃过太多苦的人。他不曾被善待,所以才过分善解人意。他不曾被接纳,所以才无限宽容忍让。
自披上婚纱那一刻,你就要清醒地知道,婆婆是远方的客人,丈夫是身边的爱人。不要因为远方的客人伤害身边的爱人,而要因为身边的爱人宽宥远方的客人。
第十九封信:父母爱情——没有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
人生的可悲之处,就是我们无法什么人当父母。但人生的幸运之处,是我们可以赋予自己智慧和能量。
原生家庭犹如一个茧。弱小懦弱的人,只能当这茧里的一个蛹,被捆绑束缚,被打压伤害;而奋力向前的人,最终会成为挣脱茧的一只蝶,无畏悲伤,展翅飞翔。
第二十封信:离婚不离家——人间最疼的尴尬很多时候,自以为聪明的大人通过种种看似完美的说辞和演技欺骗孩子,殊不知孩子早已知道了真相,只是怕父母太伤心不忍说穿罢了。
孩子比我们预见的通情达理,也比我们想象的善良宽容;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一直活在谎言和欺骗里,也会比我们想象的脆弱难过。
第二十一封信:职场虐恋-爱上男领导上苍创造了人类,给我们眼睛去寻爱人,给我们四肢去触摸爱情,给我们器官去交换爱欲;但也给了我们一颗心去时时保持清醒和善良,去适时收敛疯狂和欲望。第二十二封信:生活仪式感——不必向男人乞讨爱因为爱就是想给予,想为对方改变,想给对方做点什么,想让对方觉得自己配爱,想看见对方因为这爱变得自信满满、明媚快乐。
好女人渴望爱,但她不会一味跪在地上向男人乞讨爱,而是站起来在残缺中勇敢地向生活展示爱。好婚姻不比惨,也不必从别人的糟糕中获得安全感,而是向内看,温柔又坚韧地做到“我说了算”。
第二十三封信:婆媳矛盾——学会给亲情估价??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现状和他人,而是我们没有一颗换位思考的心。
第二十四封信:赌徒丈夫——不给寄生虫当宿主变化才是一不变的东西,意外才是每天直面的风险。
第二十五封信:女性成长——一个人幸运的前提,是有能力改变自己关于女孩子,我听过最大的两个笑话,一个是“个好人就嫁了吧”,一个是“个稳定的工作混吧”。
前者,是对好人的羞辱;后者,是对日子的亵渎。不管是感情还是生活,一旦了凑合,最终必被折磨。
作家苏童曾说过:“一个人幸运的前提,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人与人之间谁也不比谁高贵多少,最大的分水岭不过是有人愿意在坚持中改变,在改变中更好;而有人在懒惰中放弃,在放弃中更糟。
务实、平和、努力、柔韧、坚定、不屈,就像春天的一棵树,冒雨抽枝,迎风开花,兀自美丽,让遇见它的每个人,都心生欢喜。
第二十六封信:直面伤痛——我们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一个女人最大的悲伤,不是被出轨、被背叛、胸口被人插上箭,而是时光蹉跎、日夜交替,她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一天。
第二十七封信:丧偶式育儿——婚姻单靠一个人努力,是无法幸福的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家长
孩子9岁到12岁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不再像幼儿时期把妈妈和自己看成一体,“我的看法”“我的意见”“我的主张”“我的感受”对他来说是珍贵而重要的。这是一个人自我觉醒的能量,也是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更是考验家长的关键时期。不要总拿“我是你妈”“你凭啥不听话”“让你学你就学”“你还反了”这样的话去控制孩子。
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是从我们的感受出发要求孩子,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要求我们自己。
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和老师一起用适当的惩戒让他在自律中爱上学习。
启发:孩子有他要走的路,这条路绝不是我们的老路。如果我们拿自己的标准套孩子,充其量他只是和我们一样,绝不会比我们更强。为了让孩子更强,我们必须放手。第二,让孩子接受应有的惩罚,这是成长的代价。他接受了惩罚,知道了错误,明白了努力,才懂得除了踏实没有捷径。
第二十八封信:宲关系——孩子不是报仇的工具给孩子自由,让他在现实中碰壁
小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来自父母的说教,不来自课本的灌输,而是来自自我的体验,还有那些体验之下带给他的结结实实的教训和坚不可摧的自信。
青春期的一些孩子追求自由,总搞独立,仿佛离开父母后,他自己就是王一样。真给了他们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他们就会发现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有自由都是建立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其中,最可怜的就是父母不敢对孩子狠心。因为怕孩子受伤、出意外、酿大错,我们总是剥夺孩子去体验的权利,结果在控制的爱里让孩子更叛逆。
恨也是一种过分的消耗。一个伤过你的人不值得你付出前半生又搭上后半生。怨恨、愤懑、复仇都是双刃剑,是在用上一代的刀光剑影在下一代心头投下阴影。
可以不赞同,但要去放手。
孩子有他自己要去的远方、要实皰梦想、要爱的他人,我们没有去过,但要允许孩子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