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流有着不同的效果。一个信封、一张手写信笺所带给你的是一封电子邮件所不能比拟的。
收藏界对于承载一定历史含量和具有较高格调文化艺术气息的信札十分青睐。他们除了是极富有美感的书法作品外,还透露着笔者所处年代特有的文学氛围和时代特征,从信封上的文字入手深入挖掘,抽丝剥茧,还能揭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些颇具年代感的信封,品味一段历久弥香的历史。
启功先生的书法清秀隽永、雅俗共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有些单位甚至把启功先生的题字印在了信封上,成为永恒的经典。
印有启功先生书法的信封封面
启功先生亲笔信
一日印光大法师看了弘一书作后说道:“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印光大法师的这段话,对弘一触动极大,不久,再看到弘一所书时,印光便有了“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写经”的赞语。印光法师的点拨,使弘一日后书写更增加了一丝不苟的写经意味,这大概就是他的书法被人誉为“佛书”的缘起吧。
也正起因于书写经文的严谨态度,以至随着作书的不断深入和在书法审美上的迁移之想,弘一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积有数十年厚功并据以为创作主调的碑碣书风着手调整,因而在他出家之后的24年时间里,书作中总带有一种碑帖交合、欲放还收的意味。
1966年2月,山东大学高亨致信毛主席,毛泽东亲笔回信,后来的“山东大学”校名便出自于这个信封上。从字迹来看,主席写的结体紧密融洽,浑然一体,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
毛泽东致信山东大学高亨
毛泽东致信冯友兰
在天津老城里,有一条商业街,座落在南运河畔,全长一千多米,历史上称之为针市街,这个地名在1899年之后就存在了。当时,针市街买卖字号很多,比如“隆顺榕成记药庄”较有名气。一名收藏者珍藏了若干封老信封,上面记载着当年的老字号生意往来的历史印记。
针市街60号增记药行
针市街宝心堂药庄
针市街大德 宝号
针市街东口10号天立永货栈
针市街东口宏源德宝号
针市街广益钱店宝号
针市街合记公司
针市街路南泰兴茶庄
针市街义昌商栈内永陞元本号
针市街义丰源药栈
针市街易馨栈内谦祥益
同济大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百年老校。1937年“八·一三” 淞沪抗战中,吴淞的同济大学校园被日军炸毁,为了坚持办学,同济师生历经数年,共有6次迁校,辗转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最后到达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行程一万多公里,号称“同济长征”。
由北京寄往同济大学的信封上出现了圆形的“同济大学收发室收件章”
吴淞同济大学西式公函封
同济大学中式竖式公函封(总机号码一个)
同济大学寄人民日报国际组的西式公函封
上海本埠中式竖式公函封
同济大学是战时搬迁次数最多、行程最远、过程最曲折的大学之一。而一张张写有不同时期同济大学名称的老信封,见证了那段从“同济学堂——同济大学”的建校史。与以上信封上的书法作品相比,这些写有“同济”二字的信封,侧重的不是书法本身,而是历史情怀。
李庄时期国立同济大学竖式公函封
抗战胜利回迁上海后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西式公函封
1958年的同济中式公函封
1948年2月上海(癸)~上海(箱)国立同济大学公函封
1915年3月20日由上海寄往本埠法租界宝隆路的同济学堂(即上述新校区),收信人为学堂监督费沙伯(现称为福沙伯(Von Schab),第二任校长)。
50年代同济大学西式公函封
(注:图片与内容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