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看到现在,竟也没觉得冗长乏味。
看厌了越来越夸张的宫斗,《知否》的宅斗既新鲜又更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
离开了皇家,后宅内即使风起云涌,也温柔舒缓许多。
风平浪静之时,多是读书绣花、吃酒喝茶的静好岁月。
《知否》的背景在宋朝,里面的陈设朴素清雅,服饰也崇尚淡雅。
六七十集下来,虽然不免琐碎,但也还原了一部分宋人的生活。
生活气息浓郁,是《知否》的一个特点。
六妹妹是出了名的吃货,原著中描写明兰小时候,“祖孙两个在榻上午憩,吃饱了,冬日阳光照在身上越发暖洋洋的。”
剧中“樱桃煎”“酥奈花”“豆腐花”反复出现。
吃饭的场景多得数不清,一日三餐、豪门宴客、闺中赏乐。
宋朝风气虽不似唐朝开放,但宋人的生活也是很闲情逸致的。
打马球、赏花,各种时令宴席,都在剧中一一呈现。
可以说,《知否》能让我看到五六十集,宋人的生活风采功不可没。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名有青春伤逝之感。
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酒的人一觉醒来,知道时移事易,物是人非。
放在剧中,便是成长之殇。
明兰与小公爷齐衡相互错过。
明兰和齐衡
齐衡用情至深,为爱倔强到与母亲绝食对抗。
可他却不敢越过强势的原生家庭去娶明兰,更不敢拿整个家族的前途去冒险。
至始至终,小公爷都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想要一个和谐美满的结局,而不是激烈抗争后残缺的结果。
齐衡
明兰呢,她是个不会回头的人。
当小公爷在邕王跋扈,举家被挟制中苍凉地笑。
明兰默默地在心中狠心斩断这段情缘。
以至于,后来小公爷摆脱邕王挟制,科举中榜,回头再来迎娶盛明兰时,明兰已经无法回头了。
这段感情的湮灭是命运捉弄,是两人不成熟所致,也是成长中分道扬镳的结果。
两人的成长环境本就大不相同,明兰很早就明白失去的含义。
而齐衡很晚才懂。
或者说,从小在孤苦无依中长大的明兰比齐衡更狠心。
同时,她的谨小慎微,齐衡的力求圆满,也是这段感情的硬伤。
成长之殇,给顾廷烨的,也是锥心之痛。
科举无望,知晓母亲惨死真相,来不及和父亲和解,遭家族驱赶,身边唯一的“红颜知己”背叛自己......
年轻的顾廷烨家破人亡。
这直接造就了后来的顾廷烨,狠心、擅筹谋、阴晴不定、出手更快更准更狠。
曾经,顾廷烨也是万花丛中过的潇洒浪子。
虽不温和,但也是明媚阳光,笑容灿烂。
看到现在,明兰从盛府斗到顾府,一路上有源源不断的关系牵涉进来,竟逐渐织成一幅东京贵族生态图。
因为宅斗是开放的,而宫斗则是封闭的。
宅斗通过不断地和外面的人打交道,不断有旧关系湮灭,新关系产生。
因此,《知否》的宅斗不会永远局限在盛家,随着盛明兰高嫁,宅斗必定升级,一个全新的更有挑战性的环境诞生了。
而明兰的成长也将继续。
只不过,比起外环境影响有限,只能不断妖魔化的宫斗,宅斗显得更加自然。
很多人都从《知否》中读出一些人生道理,或是,经验。
比如,衡量未来伴侣的重要一条,便是能否忍受其品性的最低处。
又比如,家族众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些不再是极端逼仄环境下扭曲的三观,而是为人处世的清明通透。
看宅斗居然能看出人生道理来?
是的,没错。
这是宅斗比宫斗高一截的地方。
《知否》在人物塑造上也很尽心,任何一个主要人物,都很值得玩味。
比如明兰的父亲,盛纮。
盛老爷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物,同时他骨子里有文人的清傲。
他替几个女儿择婿,也只求品性端正,有才学有担当。
但是他可以不顾不受宠的子女的死活,只求家宅安宁。
又比如,小公爷齐衡。
天之骄子赋予了齐衡温柔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其内心的刚烈。
他的倔强不在其母平宁郡主之下。
他认定了明兰,便一辈子也移不开眼。
为情所伤性情大变,阴郁冷酷越发像他的母亲。
一个人越是如此便越是脆弱,小公爷也和他的母亲一样,外强内弱,内心不堪一击。
而明兰,全剧的主角,却是我最不喜欢的角色之一。
明兰太冷静了,冷静到冷酷。
她从来都没有主动争取过自己所爱或爱自己的人。
小公爷也好,贺家哥哥也好,顾廷烨也好。
小公爷想方设法想见她一面,不惜哄得人家开马球赛;贺家哥哥频频登门照拂;顾廷烨更是宠她宠到全城嫉恨。
可明兰始终都无比清醒,她清醒地看到了种种利害关系,清醒地看到了结局。
所以她被动地等待齐衡行动,被动地等待嫁入贺家,被动地被顾廷烨半逼着嫁了。
她一旦斩断情丝,便彻彻底底,绝不会有丝毫留恋。
她不再给小公爷第二次机会,也没有和贺家哥哥说过一句话。
身为女子不易,固然要清醒,然而太清醒,便显得老成而不可爱了。
《知否》也许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宅斗因其更广阔的平台,更平易近人的剧情,和更成熟的内涵而被观众所喜爱。
日益精心的服化道和细腻的剧情将为古装宅斗加持。
这也是国剧成熟的另一个迹象吧。
(作者:天涯小鸟)